首页> 中文学位 >高危因素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病变特征及通络干预研究
【6h】

高危因素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病变特征及通络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孙络—微血管”病变特征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危因素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孙络—微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干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微循环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二 高血压微血管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以脉络学说为指导,观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人群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变化,探讨“孙络—微血管”病变特征,研究甲襞微循环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及通络药物的干预作用,为从甲襞微循环变化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提供临床证据支持。
  方法:本研究分以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孙络—微血管”病变特征研究
  1、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就诊或体检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患者120例。
  2、入选及排除标准:符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诊断标准;年龄在40-70岁,性别不限;接受过小学及以上教育,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急性并发症、急性感染患者;恶性肿瘤及结缔组织病患者;检测部位皮肤病影响微循环检测者;研究者考虑到的影响试验的其它因素。
  3、分组方法:根据高危因素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高脂血症组,糖尿病组,其中合并发病者以首发病作为分组依据。
  4、甲襞微循环检查方法:采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室温22℃-25℃,受检者取坐位,安静状态30分钟,手指与心脏同一水平,甲襞涂香柏油防止光线散射,以提高透光度,嘱患者将左手无名指放入操作区,根据视野清晰度调节焦距及光源,先在低倍镜下观察血管管袢的清晰度、排列情况,而后在高倍镜下观察管袢形态、流态、袢周状态。观察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病理改变情况。
  5、甲襞微循环观察指标:形态指标:清晰度、管袢数、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输出/输入枝管径、袢顶直径、管袢长、交叉管袢数、畸形管袢数;流态指标:流速、血管运动性、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数、白微栓、血色。袢周状态指标:渗出、出血、乳头下静脉丛、乳头、汗腺导管。
  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部分
  高危因素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孙络—微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1、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就诊或体检者。
  2、入选及排除标准:三高人群同第一部分,同时增加健康组(40例)、亚健康组(60例)。
  3分组方法:根据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将观察对象分为五组:三高颈动脉正常组,三高颈动脉内膜增厚组(0.9mm≤IMT≤1.2mm),三高斑块形成组(IMT>1.2mm),以健康组(40例)、亚健康组(60例)作对照。
  4、甲襞微循环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
  5、甲襞微循环观察指标:同第一部分。
  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部分
  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干预作用研究
  1、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
  2、入选及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
  3、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
  4、观察指标:同第一部分。
  5、分组:根据AS病变程度,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随机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
  6、给药方法:入组患者首先经过2周观察,调整用药使血压、血脂、血糖均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然后将每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常规西药控制三高指标,试验组常规西药联合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连续应用8周,观察不同分组人群治疗前后“孙络—微血管”病变改善程度。
  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均用(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孙络—微血管”病变特征研究
  甲襞微循环指标积分分析:高血压组与高血脂组及糖尿病组比较,管袢数量、输出/输入枝比例、乳头下静脉丛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程与管袢数量积分相关系数为0.87(P<0.01),病程与输出/输入枝比例相关系数为-0.71(P<0.01);高血脂组与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比较,袢顶管径、流速、白微栓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与高血压组及高血脂组比较,管袢交叉、畸形、红细胞聚集、渗出、出血五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高血压患者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输出/输入枝比例增大、乳头下静脉丛扩张,管袢数量减少,符合“孙络绌急”的病变特征;随着病程的延长微血管病变逐渐由输出/输入枝比例增大向管袢数量减少过渡,符合“孙络疏失”的病变特征。高脂血症组甲襞微循环形态改变:袢顶瘀张、血流减慢、白微栓形成为主,符合“孙络瘀阻”的病变特征。糖尿病组甲襞微循环形态改变:交叉、畸形、红细胞聚集、渗出、出血为主,符合“孙络滋生”的病变特征。
  2、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孙络—微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形态积分:与健康组相比,亚健康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亚健康组相比,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IMT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流态积分:与健康组相比,亚健康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亚健康组相比,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MT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袢周状态积分:与健康组相比,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亚健康组相比,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IMT正常组相比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MT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总分:与健康组相比,亚健康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亚健康组相比,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MT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甲襞微循环与颈动脉相关性分析:甲襞微循环总分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0.96,P<0.01);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0.84,P<0.01);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0.92,P<0.01);甲襞微循环袢周状态积分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0.77,P<0.01)。
  3、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干预作用研究
  各组前后对照结果:
  通心络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三高颈动脉正常组,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明显降低(P<0.05);流态积分明显降低(P<0.01);袢周状态积分明显降低(P<0.05);总分明显降低(P<0.01)。三高颈动脉内膜增厚组,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明显降低(P<0.01);流态积分明显降低(P<0.01);袢周状态积分明显降低(P<0.01);总分明显降低(P<0.01)。三高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明显降低(P<0.01);流态积分明显降低(P<0.01);袢周状态积分明显降低(P<0.01);总分明显降低(P<0.01)。
  常规西药治疗:三高颈动脉正常组前后,患者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明显降低(P<0.05);形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高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前后,患者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明显降低(P<0.05);总分明显降低(P<0.05);形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高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前后,患者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明显降低(P<0.05);袢周状态积分明显降低(P<0.05);总分明显降低(P<0.05);形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平行对照结果: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疗效的差值相比,形态、流态、袢周状态、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在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AS危险因素作用下,“孙络-微血管”存在四种病变类型,分别是:“孙络瘀阻”、“孙络绌急”、“孙络滋生”、“孙络疏失”。高血压患者“孙络-微血管”病变特征以“孙络绌急”、“孙络疏失”为主,早期表现为“孙络绌急”,随病程延长“孙络疏失”的病变特征逐渐显著;高脂血症患者“孙络-微血管”病变特征以“孙络瘀阻”为主;Ⅱ型糖尿病患者“孙络-微血管”病变特征以“孙络滋生”为主。
  2、甲襞微循环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甲襞微循环检测对临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3、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西药不仅在改善微循环流态和袢周状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能显著改善微循环形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