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确定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螺钉长度的手术方法的疗效分析
【6h】

两种确定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螺钉长度的手术方法的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法

3 术后处理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由于骨质疏松的特点,此类骨折的复位及稳定的固定具有挑战性,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的使用提高了骨折固定结构的稳定性,通过使患者早期活动来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但锁定钢板内固定并非万无一失,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术中坚强固定和保持肱骨头的完整性是锁定钢板治疗的关键。生物力学研究认为将固定的螺钉打入肱骨头的软骨下骨邻近区域对提高内植物固定的稳定性非常重要。鉴于骨质疏松的特点,骨质强度低,文献中报道了一种探通法的手术技巧来获得理想的肱骨头方向螺钉长度,通过克氏针探通使锁定螺钉顶端准确置于肱骨头软骨下骨以下邻近区域,而传统方法为应用电钻钻孔触觉反馈来确定钻头钻入的深度,不易把握,易损伤肱骨头关节面。本研究应用测深尺代替克氏针作为改良手术探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以评估其临床疗效。
  方法:取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从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55岁者;2)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受伤后2周内接受手术治疗;3)经骨密度仪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4)术前检查均未发现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20例行探通法,20例应用传统手术方法。传统手术方法组术中采用电钻钻孔,肱骨头方向锁定螺钉孔通过钻入的触觉反馈确定钻入深度,后应用测深尺来确定肱骨头方向螺钉长度。探通手术方法组应用钻头穿透相应锁定螺钉孔槽的外侧皮质,继续钻透部分松质骨质,拧下导向器,应用测深尺沿已形成的路径徒手旋转向前顶入,始终保持方向不变,直至末端有坚实的感觉为止,从而直接测深获得螺钉长度。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X线曝光时间(术中曝光一次约用时1s)及术后CT显示是否有钉道穿透关节面这四项住院期间获得的指标。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其中术后12个月时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来评估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期间及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
  结果:住院期间指标发现传统组与探通组手术时间(110.55±9.36min比107.55±8.22min,P=0.22)及术中出血量(156.50±33.13ml比146.50±-29.78ml,P=0.3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于术中X线曝光时间指标,探通组为11.50±1.73s,低于传统组的13.15±2.13s,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肩关节CT显示均未出现螺钉穿出关节面的情况,但传统组有6例出现肱骨头方向钉道穿透关节面,而探通组钉道均未累及,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骨折均得到愈合,传统组出现1例肱骨头坏死患者,1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后退情况,2例患者出现螺钉穿出肱骨头关节面;探通组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后退,1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两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四种并发症两组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根据Constant Murley评分标准,传统组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为76.30±8.69,其中优2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5%;探通组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为77.05±7.73,其中优3例,良13例,差4率,优良率为80%。两组评分(P=0.78)和优良人数(P=1.00)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本研究利用松质骨的特点,应用测深尺探通法测定肱骨头方向螺钉长度,可有效降低术中应用电钻钻孔时钻头穿出关节面的风险,准确将螺钉尖端置于肱骨头软骨下骨,避免繁琐的术中螺钉调整步骤,显著减少术中X线曝光时间,或许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肱骨头坏死率、降低术后螺钉穿出风险和改善预后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中,探通法的合适的选择,对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