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6h】

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随着磁共振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在不同人群中的检出率越来越高,CMBs作为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微血管病变,不仅与颅内出血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而且与缺血性卒中、脑白质疏松、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也存在相关性。关于CMBs的发病机制,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与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微血管病变有关。虽然目前关于CMBs的危险因素和其他临床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主要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和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6-88岁,平均年龄66.3±10.6岁。入院后行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包括T1加权成像(T1-weightedimaging,T1WI)、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液体衰减反转回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颈动脉超声。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记录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情况,记录患者是否存在CMBs以及CMBs的发生部位、数量和分级情况。计数CMBs的数量和分级情况时,首先计数双侧大脑半球CMBs的总数并根据数目进行分级,然后分别对左右大脑半球进行计数和分级。记录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情况,将颈动脉斑块划分为低回声、混合回声、中等水平回声和强回声四种类型。根据颈动脉斑块回声情况所代表的组成成分不同,我们将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斑块定义为易损性斑块,将等回声和强回声斑块定义为稳定性斑块。
  我们的研究把每侧的大脑半球和颈动脉看做一个独立整体,将存在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大脑半球定义为缺血组,无急性脑梗死和TIA发作的大脑半球定义为非缺血组。
  结果:
  1、CMBs在纳入人群中总的发生率为47%,男性患者CMBs的发生率为46.8%,女性患者CMBs的发生率为47.3%。CMBs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患者CMBs的发生率最高为66.7%。CMBs患者的CMBs的个数最少的为1个,最多的为82个,CMBs个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1,6)个;CMBs分级中1级的有48例(51.6%),2级的有30例(32.3%),3级的有15例(16.1%)。所有检出CMBs的患者共发现725个CMBs病灶,其中皮质及皮质下348个(48%),基底节及丘脑273个(37.7%),幕下区域104个(14.3%)。
  2、CMBs的单因素分析:CMBs阳性组的年龄高于CMB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MBs阳性组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于CMB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MBs阳性组的脑梗死病史、抗栓药物的应用、高血压、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CMB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阳性患者的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的平均水平低于CMB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CMBs的多因素分析:抗栓药物的应用(P=0.004; OR=2.852;95%CI:1.411-5.767)、增高的BMI(P=0.000; OR=3.505;95%CI:2.065-5.948)、腔隙性脑梗死(P=0.000; OR=6.100;95%CI:2.381-15.632)是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0.011; OR=1.510;95%CI:1.098-2.077)、脑出血病史(P=0.023; OR=4.474;95%CI:1.232-16.248)、脑梗死病史(P=0.000; OR=3.528;95%CI:1.837-6.778)是皮质及皮质下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栓药物的应用(P=0.001; OR=3.284;95%CI:1.640-6.577)、高血压(P=0.002; OR=4.233;95%CI:1.732-10.345)是基底节及丘脑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病史(P=0.001;OR=3.892;95%CI:1.778-8.523)是幕下区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P=0.020; OR=0.616;95%CI:0.409-0.927)是幕下区域CMBs的保护性因素。
  4、缺血组CMBs的发生率为47.3%,非缺血组CMBs的发生率为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OR=1.875;95%CI:1.200-2.930)。缺血组CMBs的数量高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缺血组CMBs中1级、2级、3级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缺血组,而0级CMBs的发生率则低于非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混合回声斑块一侧的CMBs的阳性率最高(64%),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易损性斑块一侧CMBs的发生率高于稳定性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OR=2.465;95%CI:1.473-4.126)。
  结论:抗栓药物的应用、增高的BMI、腔隙性脑梗死是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脑出血病史、脑梗死病史是皮质及皮质下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栓药物的应用、高血压是基底节及丘脑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病史是幕下区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幕下区域CMBs的保护性因素。
  CMB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以及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和易损性斑块可能存在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