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6h】

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和方法

4.不良反应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的临床对比,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患者中,比较使用依替巴肽(Eptifibatide)与替罗非班(Tirofiban)两组中N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开通时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症,PCI术后30天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患者住院期间以及术后30天内的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新发心肌梗死,病变血管血运重建)的差异,评价替罗非班与依替巴肽在对N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入选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的125例(男性9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1.25±4.97岁),确诊为初发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于入院后5-7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及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1.25±4.97岁,将入选的患者随机的分为替罗非班组62例和依替巴肽组63例,所有入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顿服(已服用>3天者可不服用负荷量),之后接受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一次、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0.75-1.0mg/kg,每日两次,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如硝酸酯类、ACEI/ARB类、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类、CCB类等,根据临床情况慎重选用,冠脉造影前给予替罗非班组10ug/kg静脉推注,3分钟内推注完毕,而后以0.15ug/kg/min的速率维持滴注;依替巴肽组给予依替巴肽180μg/kg的静脉推注,继以2.0μg/kg/min的持续静脉滴注,两组药物均维持24小时。
  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PCI术前及术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冠脉造影时及支架置入后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记录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记录PCI术前及术后30天的左室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30天内的MACE发生率。所有数据均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入选的125例患者明确诊断为NSTEMI,男性9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1.25±4.97岁,其中依替巴肽组(n=63)和替罗非班组(n=62)。
  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GRACE评分、IRA、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基础血小板聚集率及入院LVEF没有统计学差异。
  3、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及支架置入后心肌灌注TMPG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其IRA及TIMI血流分级比例无显著差异性(all P>0.05),支架置入术后替罗非班组TIMI3级比例高于依替巴肽组(88.71%vs74.60%,P<0.05),PCI后替罗非班组CTFC值较依替巴肽组略低,但无显著性差异(24.56±4.25vs25.25±4.35,P>0.05),心肌灌注TMPG3级的比例替罗非班组高于依替巴肽组(82.26%vs66.67%,P<0.05)。
  4、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PCI术前替罗非班组与依替巴肽组血小板聚集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51.95±7.35% vs52.96±8.18%;P>0.05),PCI术后替罗非班与依替巴肽组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前术前明显下降(3.03±0.94%vs51.95±7.35%、3.39±0.91%vs52.96±8.18%, P<0.05),且替罗非班组对血小板的抑制强度强于依替巴肽组(3.03±0.94% vs3.39±0.91,P<0.05);术后18小时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依替巴肽组(13.69±5.55% vs16.09±6.53,P<0.05),两组较术前基础值均有下降(13.69±5.55%vs51.95±7.35%、16.09±6.53%vs52.96±8.18%,P<0.05);给药完成后2小时替罗非班组聚集率小于依替巴肽组(17.66±7.43% vs20.81±7.28%,P<0.05),同时两组较术前基础值均有下降(17.66±7.43%vs51.95±7.35%、20.81±7.28% vs52.96±8.18%,P<0.05)。
  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比较:替罗非班组出现穿刺部位血肿2例,牙龈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例,依替巴肽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出血发生率比较(9.68% vs3.1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出院期间均无严重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出现。
  6、左室收缩功能比较:替罗非班组和依替巴肽组患者术前LVEF之间无差异,(45.58±7.78%vs45.05±7.70%,P>0.05),术后30天各组于术前相比,LVEF均有提高(51.63±8.10%vs45.58±7.78%、50.81±7.38%vs45.05±7.70%%,P<0.05),但两组间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3±8.10%vs50.81±7.38%, P>0.05)。
  7、住院期间替罗非班组出现严重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依替巴肽组出现恶性心律失常1例,30天内替罗非班组因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住院后死亡1例,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常规剂量的替罗非班与依替巴肽后均能明显改善冠脉血流,提高梗死心肌的灌注水平,且替罗非班组优于依替巴肽组,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并无差异。
  2、按照常规剂量给予替罗非班与依替巴肽后,替罗非班组在术前、PCI术后18小时、完成给药后2小时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依替巴肽组。
  3、介入治疗中使用替罗非班与依替巴肽并不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事件、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