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补肾法、疏肝法改善超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调控MAPK家族信号通路的关系
【6h】

补肾法、疏肝法改善超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调控MAPK家族信号通路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 分组与给药

3 取材

4 检测指标及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 围着床期各组小鼠雌孕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比较

3 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4 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

5 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变化

6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PR、MVD、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定位及表达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mRNA表达

8 Western Blot 法检测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 蛋白表达

9 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R-2下游MAPK家族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附图

附表

讨论

1 控制性超促排卵动物模型的选择

2 COH周期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探讨

3 补肾法、疏肝法立法及组方依据

4 补肾法、疏肝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机制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中医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机制的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法、疏肝法对超促排卵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VEGFR-2及其下游血管生成MAPK家族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两种方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和环节之异同。
  方法:将240只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组、疏肝组,每组各6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建立控制性超促排卵小鼠模型。补肾组、疏肝组分别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补肾助孕方混悬液和逍遥丸混悬液。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同等剂量蒸馏水灌胃,连续11天。正常组于动情期,模型组、补肾组、疏肝组于注射HCG日,按雌:雄=2:1比例合笼饲养。次日晨见阴栓记为孕1d,各组孕鼠分别于孕2d、3d、4d、5d、6d取材,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微血管密度(MVD)、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ER、PR、PCNA、CyclinD1、MMP-9、VEGF、VEGFR-2及其下游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mRNA表达;统计比较各组小鼠阴栓率、妊娠率及胚胎着床数。
  结果:
  1.各组小鼠阴栓率、妊娠率及胚胎着床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阴栓率、妊娠率均下降,胚胎着床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阴栓率、妊娠率均提高,且胚胎着床数增加;补肾组阴栓率、妊娠率及胚胎着床数较疏肝组增加,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围着床期各组小鼠雌孕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比较:各组小鼠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血清E2、P值逐渐升高。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E2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血清E2值升高。孕第3、5天补肾组血清E2值高于疏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P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血清P值升高;补肾组与疏肝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ER、PR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小鼠子宫内膜腺体、间质的胞浆中。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R、PR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ER、PR蛋白表达升高;补肾组与疏肝组之间比较表达无明显差异。
  3.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各组小鼠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子宫内膜逐渐增厚。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孕第2、3、4、5、6天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孕第2、3、4、5、6天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增加;补肾组与疏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HE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子宫内膜逐渐增厚;腺体数量增多,腺腔变大、弯曲,腺腔分泌物增多;间质疏松水肿,基质细胞增大,在孕第4天后宫腔逐渐闭合,基质细胞增殖分化成蜕膜细胞。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子宫内膜较薄且发育不良,腺体少而小,腺腔扩张不明显,腺腔分泌物较少;间质疏松水肿,相对致密,部分小鼠子宫内膜呈现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间质呈分泌期改变而腺体发育仍为增生期。补肾组、疏肝组内膜发育与正常组接近,优于模型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5.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变化。胞饮突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腺体开口处。正常组:孕第3天,部分子宫内膜细胞表面形成一些膜状突起,突起表面有微绒毛覆盖,绒毛短,稀疏,为发育中的胞饮突;孕第4天子宫内膜表面有大量均匀分布、边界清楚的膜状突起,表面光滑,无微绒毛覆盖,为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孕第5天胞饮突表面皱缩,凹陷,微绒毛重新出现,为退化的胞饮突。模型组:孕第3天,胞饮突凸起较正常组明显,微绒毛较短较稀疏,发育较正常组提前;孕第4天,子宫内膜胞饮突数量较正常组减少,表面皱缩,大小不一,整体发育不同步,未见完全发育的胞饮突,提示胞饮突发育提前;孕第5天胞饮突皱缩较正常组明显,微绒毛较少。补肾组、疏肝组:孕第3天,膜状突起出现,表面覆有微绒毛;孕第4天为完全发育的胞饮突,较模型组表面相对饱满、分布相对均匀;孕第5天胞饮突发育与正常组接近,为退化的胞饮突。
  6.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D在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CD34为血管密度标志物,表达于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测定MVD。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VD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MVD显著增加;与正常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MVD降低。孕第6天,补肾组MVD高于疏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定位。VEGF、VEGFR-2蛋白在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在空间上高度一致,主要定位在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PCNA蛋白表达主要定位在子宫内膜腔上皮、间质细胞核内,腺上皮细胞核有少量表达;CyclinD1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的细胞核中,间质细胞核内表达较弱;MMP-9在子宫内膜的腔上皮、腺上皮及间质细胞浆中均有表达。
  8.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及其mRNA时序表达规律。孕第2天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较低,之后逐渐上升,于孕第4天达到峰值,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之后表达逐渐下降。
  9.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在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VEGF和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VEGF、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孕第2、4、5、6天,补肾组、疏肝组VEGF蛋白及其mRNA表达降低,孕第3、4、5、6天补肾组、疏肝组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降低。孕第6天补肾组VEGF、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高于疏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天补肾组与疏肝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PCNA蛋白及其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PCNA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多。孕第2、3、6天,补肾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4、5天补肾组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第2、3、4、5天补肾组PCNA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高于疏肝组。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CyclinD1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CyclinD1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补肾组、疏肝组低于正常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孕第2、3、4、5天补肾组低于正常组,孕第2、4天疏肝组低于正常组,孕第2、3、4、5天疏肝组高于补肾组。孕第6天,补肾组、疏肝组、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0.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R-2下游MAPK家族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孕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ERK、p-P38、p-JNK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p-ERK、p-P38、p-JNK蛋白表达升高;疏肝组p-P38、p-JNK蛋白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疏肝组p-ERK表达增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疏肝组p-ERK蛋白表达较补肾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VEGF参与胚泡着床且在围着床期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可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价指标。
  2.控制性超促排卵降低围着床期小鼠血清E2、P水平,影响ER、PR表达,使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胞饮突发育提前,下调VEGF及其受体,降低微血管密度,影响VEGFR-2下游MAPK家族3条信号通路,降低通路活性,减少磷酸化ERK、P38、JNK的表达,下调通路下游目的基因PCNA、CycinD1、MMP-9的表达,影响子宫内膜血管生成,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导致妊娠率、着床率降低。
  3.补肾法、疏肝法通过改善超促排卵小鼠血清E2、P水平及ER、PR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及胞饮突发育,上调VEGF及其受体,改善微血管密度,调控VEGFR-2下游MAPK家族3条信号通路,增加通路活性,提高磷酸化ERK、P38、JNK的表达,促进通路下游目的基因PCNA、CycinD1、MMP-9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迁移,有利于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小鼠妊娠率和着床率。
  4.补肾法促进磷酸化ERK表达优于疏肝法;补肾法在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加速血管生成,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优于疏肝法;疏肝法在水解细胞外基质(ECM),促进细胞迁移,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优于补肾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