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和交界性失败的研究进展
【6h】

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和交界性失败的研究进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1 PJK定义

2 PJK的发生率

3 PJK的危险因素

4 PJK发生机制

5 PJK的预防

6 PJK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脊柱畸形患者临床中并不少见,脊柱的后凸或侧凸畸形不但导致躯体矢状位、冠状位失平衡,同时由于腰椎代偿性过度前凸,从而引发患者顽固性腰背部疼痛,与此同时,还可以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以及工作和生活上的不便。此外,严重的后凸畸形还可影响患者心肺功能,并可引起脊髓功能损害。因此,矫正脊柱畸形不仅改善患者畸形外观,更重要的是对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障碍和缓解神经损害起着至关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随着内固定技术以及各种截骨手术方式的发展,不同类型的脊柱畸形得以通过长节段截骨、固定、融合脊柱矫形手术解除脊柱畸形的神经症状及矢状位、冠状位的失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术后的临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对于术后患者症状的恢复、矫形角度的维持始终存在威胁。
  在众多脊柱矫形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中,近端交界性后凸和近端交界性失败可能造成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加剧或出现严重的神经损害,并且部分患者需要手术干预才能解决其症状,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由于PJK和PJF的描述与概念提出时间较短,在多种脊柱术后并发症中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了解。
  通过本次对文献的系统性回顾,发现脊柱矫形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大于55岁;术前患者严重矢状面失平衡;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手术;长节段融合至下腰椎或骶骨;胸廓成形术;采用刚性较强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肥胖(BMI>30)以及骨质疏松。发生机制为:内固定节段上方广泛椎旁肌的损伤;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后张力带)的破坏;端椎选择不当;近端椎间盘严重退变;近端椎体压缩性骨折;近端椎体内固的失败;小关节损伤。因此,通过对术后PJK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和产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减少或避免上述危险因素,从而明显减少脊柱畸形术后PJK的发生率,更好的减轻病人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