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对照研究
【6h】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颈椎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和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治疗颈椎退变的颈椎前路手术系统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一、一般情况

二、个人经历

三、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四、参与课题情况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颈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颈椎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的研究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ot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TDR)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术后颈椎运动功能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93名因颈椎退变性疾病行ACDF和CADR患者随访10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7例,女36例,平均年龄48.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CDF组54例,CADR组39例,ACDF组男24例,女15例;TDR组男19例,女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分别评定术前、术后VA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及X线测量指标(病变节段融合率、矢状位曲度、C2-7活动度,上位椎间隙活动度,下位椎间隙活动度),采用X线、MRI相结合的评价标准评定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头、尾侧相邻间隙的退变表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置换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融合组术后1年 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39例融合组和29例置换组患者完成随访,ACDF组和TDR组术后3天、3个月、3年、末次随访时VAS、JOA、NDI评分较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得到保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组末次随访时42.8°与术前44.6°相比无明显差异,而融合组末次随访时整体活动度39.6°和术前43.6°相比则是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置换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5°±3.70°,术后3个月为7.0°±3.00°,末次随访为6.6°±4.10°,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采用侧位X线片和MRI T2加权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ACDF组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19例(48.72%),CADR组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13例(44.8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和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置换组术后颈椎运动功能保持比融合组要好,但两组患者术后ASD发生无明显差异。
  第二部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和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在长期跟踪随访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ACDF)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
  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54例接受ACDF手术和39例接受TDR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每个患者随访至少10年,最终ACDF组中39例患者,TDR组中2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获得完整的临床资料。评价内容包括颈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得分,颈椎残疾指数(NDI)得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影像学参数。
  结果:ACDF组39例患者中19例(48.72%)出现ASD,29例TDR组患者中有13例(44.83%)出现ASD,两组在ASD的发生率、VAS、NDI、JOA评分及改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回归方程为logit P=?4.09+0.05*X1?0.55*X3+0.41*X4(X1=年龄,OR=1.05,95%CI,1.03-1.07;X3=术前整体前凸,OR=0.57,95%CI,0.37-0.90;X4=术前节段前凸,OR=1.51,95%CI,1.09-2.30)。
  结论:ACDF和TDR在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年龄和术前节段前凸被确定为术后ASD的危险因素,而术前整体前凸是保护性因素。
  第三部分: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计算颈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确定其潜在的风险因素。
  方法:我们回顾性纳入在我们的医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和记录他们的围手术期的数据。Bazaz评分系统和吞咽生活质量得分(SWAL-QOL)被用来评估吞咽困难的存在和严重性。我们对术后吞咽困难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我们从187例完成了颈椎前路单节段手术并行超过1年随访患者数据分析潜在变量和术后吞咽困难之间的相关性。吞咽困难患者的数量是在术后1周99例(52.94%),术后1个月60例(32.09%),术后3个月42例(22.46%),术后6个月29例(16.11%)、术后1年16例(8.56%)。术前平均SWAL-QOL得分为65.62,手术后下降至58.72,术后12个月随访时58.72。手术后1周SWAL-QOL评分与手术时间相关(r=-0.474,P<0.001)。多变量分析表明,术前气管锻炼(数值比(OR)=0.302;95%可信区间(CI)=0.131-0.748),手术时间<90分钟(OR=0.407;95%CI=0.190-0.878),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OR=0.211;95%CI=0.102-0.425)是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总之,我们的研究描述了术后吞咽困难的自然进程,证明了术前气管锻炼,缩短手术时间,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然而,仍需未来的前瞻性,随机和对照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