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术散打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三种状态时间划分与特征的研究
【6h】

武术散打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三种状态时间划分与特征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1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1.1选题依据

1.1.1中国武术散打训练的关键是体能

1.1.2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散打体能训练方法以解决比赛体能不足的问题

1.1.3从武术散打的比赛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

1.2研究现状

1.2.1前人对武术散打运动项目的生理学基础和供能方式的特性的研究

1.2.2分析前人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提出新的问题

1.2.3前人对武术散打在时间结构方面的研究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

2.2.3观察法

2.2.4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峙K、攻防G、间歇T三种状态的时间分析

3.1.1对48kg~90+kg的比赛每一局中,对峙K、攻防G、间歇T三种状态的平均时间比较(见表2.1、2.2、2.3).

3.1.2对48kg~90+kg的比赛每一场中对峙K、攻防G、间歇T时间之间的比较(见表3.1、3.2、3.3).

3.1.3所有比赛的对峙K、攻防G、间歇T的平均值(见表4).

3.1.4对所有级别每局、每场的时间总和的统计(见表5)

3.1.5整场比赛的时间统计规律(见表6).

3.2对对峙K、攻防G、间歇T三种状态的频次分析

3.2.1对一局比赛对峙K、攻防G、间歇T三种状态的频次的比较(见表7).

3.2.2对一场比赛对峙K、攻防G、间歇T三种状态的统计频次的比较(见表8).

3.2.3各级别对峙K、攻防G、间歇T统计频次占各级别的频次百分比(见图2).

3.2.4所有级别每局、每场对峙K、攻防G、间歇T统计频次

3.3对三种状态在比赛中的组合形式进行研究分析

3.3.1对峙(K)、攻防(G)、间歇(T)这三种状态在比赛中的连接次数比较

3.3.2对峙(K)、攻防(G)、间歇(T)这三种状态在比赛中组合方式特点的研究

3.3.3对这四种组合方式特点,在一局比赛中变化规律的研究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属技能类同场格斗对抗性项目。它是以对手的身体为攻击目标,通过脚步移动来接近对方,快速有力的肢体进攻与防守动作,命中对方身体的有效部位,或者迫使对方倒地或出擂,从而获得有效进攻的积分,积分多者才能取胜。 目前研究认为,武术散打运动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属有氧氧化系统补充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由此可见,无氧代谢能力对于散打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散打项目的体能要求,是以发展乳酸供能系统的能力为主,有氧供能系统为辅。其运动形式是在单位时间内,连续的、有间歇的,做相对全力状态的运动动作。提高人体对乳酸分解消除的能力,和抗乳酸能力,是提高散打体能的关键。 武术散打运动员训练时的供能状态与临场比赛时的实际供能状态是否相符或接近,是评价散打项目“体能”训练效果的主要依据。武术散打项目的体能训练主要是以速度耐力和耐力因子为主开展训练的。具体到武术散打项目来说,专项耐力训练以速度耐力为主,一般耐力耐力训练以有氧耐力为主。 本文针对全国性武术散打比赛,分析运动员临场的比赛状态的特点,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把一局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分为“攻防”、“对峙”和“间歇”,这三种运动状态。从时间上对这三种运动状态进行划分研究。以往的研究,在技战术动作方面已经有很多论述,但从临场比赛的时间角度,还没有把一局3分钟左右的比赛,再分解、细化,或者分解的形式没有科学的时间量化的论证。 本研究意义在于将散打比赛中,随时间无规律出现的这三种运动状态,通过直接观察记录,详细地分解、细化,找出一定的规律性,为一些训练方法的具体内容是否与比赛状态真正相近,及武术散打运动训练在实际训练操作方法的完善和探索,提供数据支持,也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研究对象是2007年6月,在山东济南皇亭体育馆,对“将军杯”2007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进行实地拍摄,获得全国性武术散打比赛的录像资料中,全时打满三局的19场比赛录象的时间数据。 笔者采用图象编辑软件“绘声绘影11.0”,对散打比赛的每局毛时间进行拆解分析,从时间和频次两种角度对其进行了录像解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运动员的对峙、攻防、间歇三种比赛状态,从一局、一场比赛中的划分情况,以及研究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武术散打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这三种状态是运动员在场上不同运动形式的三种运动状态,普遍存在于所有级别的比赛当中,从运动状态的持续时间角度是可以分割划分的;其具有非周期性、间隔性、累计性、重复性等,不断变化的特征。数据表明三种状态划分合理。 在武术散打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这三种状态的频次和时间与运动员的体重级别无关,主要是与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战术的临场发挥有密切关系。 这三种状态的组合方式有:打抱型、打离型、即开即打抱型、即开即打离型,四种特点不同的方式。其在一局比赛中,这四种不同打法的变化特点是以混合方式组合成的。 一局比赛中,对峙状态的平均时间为4~5秒;攻防、间歇状态的平均时间为3~4.5秒。 一局比赛中,一般情况下对峙和攻防的次数基本保持一致,出现14~17次;间歇的次数仅接近对峙和攻防次数的一半,出现9次左右。一局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一般情况下次数比为2:2:1。如果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打抱型”方法较多,那么对峙:攻防:间歇,次数比为1:1:1。如果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打离型”方法较多,那么对峙:攻防:间歇,次数比为3:3:1。 一场打满三局的比赛,毛时间平均为9~10分钟。一局比赛的毛时间平均为2分30秒~2分40秒,如果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打抱型”方法较多,那一局比赛的毛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分钟。 本文从散打比赛的临场实际状况出发,就这三种状态论证并对三种状态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科学量化的研究方法,希望寻找到其规律性,为散打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从散打专项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散打的生理学本质,对训练的时间分配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