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北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研究
【6h】

河北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赵县背灯挎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间乐舞表演形式。它以表演者每人背一盏特制的伸向头顶的圆形灯笼并腰间挎鼓的造型而得名。挎鼓演员与铙、镲演员一起作为表演队出现在队伍前面,主要动作有“三步躺”、“四步转”和“转灯”。表演时而欢腾跳跃,时而击鼓旋转,鼓声铿锵,背灯闪烁,气氛异常热烈。队伍后面另有大鼓领鼓,大鼓由两到四人表演,主要负责节奏和鼓点的引领。十二番鼓点纷繁多变,节奏明快,鼓点有“喜迎春”、“新年乐”、“庆丰收”、“凤凰单展翅”、“万马舞腾”等,此外,在非正式表演时还有几套踩街鼓点。在鼓点融入鼓面与鼓帮的交替敲击中,使人感受到了背灯挎鼓的气势宏人、场面热烈。目前,此乐舞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数次下乡采防,对背灯挎鼓的传承问题做了详细调查。了解到早期的背灯挎鼓主要以百姓的自娱自乐为主,并在一些婚丧嫁娶和庙会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作用,人们常用以庆祝节日和制造热烈、喜庆气氛。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新追求,近年来背灯挎鼓出现了商业性演出和专业性比赛。虽然背灯挎鼓逐渐走出村庄,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但为了使其更具观赏性和专业性,一些舞蹈家和文化工作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创作,使得背灯挎鼓少了原汁原味的内涵和雅俗共赏的本色。因此,对背灯挎鼓的传承本人有着独特认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