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拉康式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心理困境
【6h】

拉康式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心理困境

代理获取

摘要

多丽丝·莱辛(1919-)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十一位女性作家。作为二战后最出名的英国女作家之一,莱辛的小说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变迁,从殖民地高压政策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到共产主义信仰的成长与倒塌都成为了她笔下描述的对象。如同她那丰富而精彩的生活一般,她的小说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面孔。
   雅克·拉康,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富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和主体理论。“镜像阶段”理论是主体理论的基础。镜像阶段决定了人的性格形成的最初雏形。主体相对于“实体”这一概念时,更偏向于内部系统性的联系,它是一种象征性的构建和语法性的结构。在主体理论中,主体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同时拉康借助俄狄浦斯情结阐述了主体的发生、发展和异化过程。
   本论文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作者莱辛的生平和这部小说《野草在歌唱》的简要情节,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以及拉康的主要理论。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探讨了玛丽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分别是童年的阴影,自信的愉悦和自我的认同,第二章解析了玛丽在想象界中的心理发展过程,分别是幻想的欺骗,现实的挫折和“小他者”的欲望,想象界最大的特征是幻想和想象。婚姻初期,玛丽对她自己对她的丈夫迪克都抱有极大的幻想和想象,但是当所有的梦破碎之后,她不得不遵循“大他者”的规则,接受了象征的阉割,建立起自身的主体,回到了妈妈的老路上。这时候,玛丽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象征界,这也是第三章的叙述内容。这章包括父亲的法则,欲望的阉割和主体的建立。第四章从三个方面描述了玛丽与实在界的碰面,梦的解析,欲望的选择和主体的分裂。虽然玛丽的悲剧命运和心理困境与她自身性格缺陷有关系,但是将她推入死亡的知名力量缺失想象界的欲望与象征界的欲望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玛丽的悲剧代表了整个贫穷的白人女人在南非大陆上的悲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