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1892-1949)汉字改革史论
【6h】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1892-1949)汉字改革史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范围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范围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具体操作

一 研究方法

二 具体操作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综述

二 存在问题

第一章 切音字运动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运动史况

一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相关著述

二 推行情况

第三节 “切音字运动”涉及的核心问题与矛盾

一 汉字的本质与功用

二 汉字的繁难与优劣

三 语言文字的脱节与一致

四 国语方言的对立与统一

五 切音字方案的深入与浅出

第四节 “切音字运动”的意义

第二章 注音字母运动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方案制定

一 概况

二 学理论争的核心问题

三 操作层面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推行与修订情况

一 制定初期的艰难情形

二 正式公布后自身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三 正式公布后的社会推行

第四节 注音字母得以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第三章 简体字运动

第一节 运动背景

第二节 运动概况

一 理论探讨

二 编制字表

三 社会推行

第三节 简体字运动的意义与局限

第四章 国语罗马字运动

第一节 方案制定

一 理论探讨

二 方案研制

第二节 社会推行

一 法定公布

二 社会推行

三 难以推行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运动概况

一 国外研制与施行

二 国内引进与传播

第三节 历史意义与局限

文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大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改革运动,深刻触及了语言文字的诸多核心问题,拓展了传统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学、语法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近代科学语言学的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对汉字改革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构建科学汉字史的需要,同时关系到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等众多现实问题;系统梳理既往历史,发掘其间经验教训,是深化语言文字本体研究的需要,也是当前语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目前为止,一部全面、客观的汉字改革史尚处空白,本文拟就此做初步尝试。借助有关汉字改革的概论性、史料性、专题性论著,参考当时的报纸、期刊、呈帖、会议决议、政府公文、书信札记等零散资料,依据运动的主流形式,分为相关系列专题,运用史论结合法与比较分析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与研究,力求写出一部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与理论价值的汉字改革史。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一、切音字运动:结合时代背景,系统介绍切音字运动者的各自方案及其在社会推行上所做的种种努力;从民众心理接受程度、受教对象成分组成、办学经费来源、学后实际用途、社会朝野态度等几个方面辩证考察切音字的传播实效;深入分析运动中所涉及的汉字的本质与功用、汉字的繁难与优劣、国语方言的对立与统一、语言文字的脱节与一致、切音方案的深入与浅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注音字母运动:梳理注音字母制定过程中学理论争的核心矛盾以及操作层面的主要问题;考察注音字母的社会推行情况及其正式公布后自身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分析注音字母得以成功的深层原因与学术启示。
   三、简体字运动:从理论探讨、编制字表、社会推行等角度整理简体字运动史况;分析简体字运动的积极意义及其影响深远的各种遗留问题。
   四、国语罗马字运动:详细讲述国语罗马字制定过程中长期的理论探讨以及各种方案的研制;阐释国语罗马字的社会推行概况及其难以推行的社会原因与学理因素;分析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五、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梳理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外的研制与施行情况;介绍其引入国内之后的理论宣传与舆论打造等全面开展情况;详细考察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构建汉字改革史,需要宏观视野、理性思辨与独到角度,限于本人的学识与精力,文章存在诸多不足,今后定会不断做出修正与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