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北中南部方言声调问题研究
【6h】

河北中南部方言声调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河北中南部地区地理、历史、人文概况

(一)地理情况

(二)建置沿革

(三)人口迁移

三、河北中南部地区方言概况

四、河北中南部方言声调研究现状

(一)单字调的描写和研究

(二)连读调和轻声的描写、研究

五、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材料来源

第一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单字调概况

第一节 调类的差异及分布

一、调类的数量及分布

二、调类的分合及分布

第二节 调值的分布及差异

一、阴平

二、阳平

三、上声

四、去声

五、入声

第二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普通两字组连读调(上)

第一节 连读调概况及特点

一、连读调概况

二、连读调特点

第二节 连读调的地域分布

一、前字阴平

二、前字阳平

三、前字上声

四、前字去声

五、前字入声

第三节 连读调的调型组合概况

一、前字平调

二、前字升调

三、前字降调

四、前字曲折调

第三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普通两字组连读调(下)

第一节 调型组合类型分析

一、不同位置上的调型因素对变调的影响

二、不同调型组合的变调情况

三、强势调型组合

第二节 调型组合个案分析

一、“降调+平调”

二、曲折调变升调

三、“平调+曲折调”

四、同调型异化

第三节 调类变调现象

一、“上声+上声”

二、“去声+去声”

第四节 调类存古

一、连读调区分阴平、阳平

二、连读调区分阴平、上声

三、连读调区分阳平、上声

四、连读调区分阴去、阳去

五、连读调区分舒声、入声

第五节 调类合流

一、“阳平+上声=上声+上声”

二、“阴平+去声=去声+去声”

三、“阴平+上声=去声+上声”

第四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非叠字轻声两字组

第一节 轻声概况及特点

一、轻声概况

二、轻声特点

第二节 轻声前重读音节的调值、调型及分布

一、前字阴平

二、前字阳平

三、前字上声

四、前字去声

五、前字入声

第三节 调类存古

一、轻声区分阴平、阳平

二、轻声区分阴平、上声

三、轻声区分阳平、上声

四、轻声区分阴去、阳去

五、轻声区分舒声、入声

第四节 轻声后字的声学表现类型及分布

一、读音轻、短的轻声

二、读音非轻、非短的轻声

第五节 轻声的中和类型

一、后字位置上的轻声对立消失而调位中和

二、后字位置上的轻声可辨前字调类

三、固定模式的轻声组合

四、自主的轻声

第五节 轻声音高的实现

一、轻、短轻声的音高实现

二、非短、非轻轻声的音高实现

第五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声调演变

第一节 调类的分合

一、磁县方言的平声分化现象

二、行唐、灵寿方言的平声分化现象

三、石家庄大安舍、大谈村方言的平声变异

四、一些方言点的调类合并现象

第二节 调值的变异

第三节 行唐方言声调变异个案分析

一、行唐方言的声调变异

二、行唐方言声调变异的原因

结语

附录一:方言地图

附录二: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单字调、连读调和轻声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比较法、实验语音、方言地图等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描写并探讨了河北中南部方言声调系统的特点。
  除绪论外,全文共分为五章。
  绪论。首先,界定了河北中南部地区的范围,并介绍了河北中南部地区的方言概况;其次,简要介绍了河北中南部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概况;再次,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对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单字调、连读调、轻声的共时面貌进行了描写,并进一步探讨了连读调和轻声的一些语音现象和规律。
  第一章从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对河北中南部方言单字调进行了描写。
  第二章和第三章描写并讨论了河北中南部地区的连读调问题。
  第二章首先从“变调组数量”、“变调位置”、“是否出现新调值”、“调类存古”、“调类合流”、“同组合多模式”等六个方面对河北中南部方言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地理分布和调型组合方面对连读调系统的共时面貌进行了描写。
  第三章主要从调型和调类的角度对河北中南部方言的连读调进行了专题分析。首先,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调型因素在连读调中的作用;其次,从“降调+平调”、曲折调变升调、“平调+曲折调”、同调型异化四个方面分析河北中南部方言调型组合的特点;再次,分析了调类因素对连读调的影响,主要讨论了“上声+上声”、“去声+去声”两种组合的形成机制;最后,对连读调中的调类存古和调类合流现象进行了描写。
  河北中南部方言连读调主要有以下特点:变调率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增;变调多发生在前字位置;新调值的地域分布特征鲜明;调类存古现象主要分布在冀鲁官话区沧州片的三调方言和晋语区鹿元片的一平调方言;调类合流现象普遍存在,“阳平+上声=上声+上声”是石衡片南部的特征,“阴平+去声=去声+去声”是石衡片南部和东部的特征,“阴平+上声=去声+上声”是石衡片中部的特征;同组合多模式现象在石衡片中南部地区“去声+去声”组合中大量存在。从调型组合来看,“降调+平调”是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强势组合;曲折调无论做前字,还是做后字,变调的比例都非常高;同调型相连容易发生异化变调。
  第四章是对河北中南部方言轻声问题的描写和讨论。首先,从“单字调调类数量”、“前字变调数量”、“轻、短轻声连调组的数量”、“前字位置是否出现新调值”、“调类存古”、“调类合流”、“同组合多模式”等七个方面对河北中南部方言轻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对轻声前重读音节的调值、调型及分布情况,轻声连调式的调类存古现象以及轻声后字的声学表现类型进行了描写;再次,对河北中南部方言的轻声中和类型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轻、短的轻声和非轻、非短的轻声两个方面讨论了轻声音高的实现。
  河北中南部方言的轻声组合主要有以下特点:轻声音节发生在双音节词的后字位置;轻声两字组前字音节绝大部分都发生变调;按声学特征轻声可分为轻、短的轻声和非轻、非短的轻声,晋语及周边地区多读非轻、非短调,官话多读轻、短调;轻声前字变读新调值在河北中南部方言大范围存在,官话区产生新调值的现象远远多于晋语区;调类存古现象主要分布在冀鲁官话区沧州片、保霸片和晋语区鹿元片;轻声的中和现象类型丰富,分为轻声调位中和、轻声可辨前字调类、固定模式的轻声组合和自主的轻声四种类型;轻、短轻声的音高由前字重读音节的调值决定,非轻、非短轻声的音高与前字形成固定组合模式,不能由前字完全决定。
  第五章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对现代河北方言声调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以行唐方言为例,讨论了方言过渡区的声调变异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