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再识中国山水画写生
【6h】

再识中国山水画写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1章 山水画写生的重要性

第2章 写生状态的培养

2.1 在现实场景中培养情感

2.2 锻炼敏感观察事物的能力

第3章 记录形式的多样化尝试

第4章 山水画写生中的新时代表现

4.1 对景写生即“对景创作”

4.2 强化画面的构成感

4.3 加强个性化笔墨表现

4.3.1 摒弃传统程式化笔墨

4.3.2 丰富绘画语言

4.4 对季节天气的着重描写所带来的画面感

4.5 借鉴西方理念进行水墨实验性写生

4.5.1 中西方写生绘画理念技法的差异性

4.5.2 西方绘画和新时期国画的融合

第5章 力求绘画内容与观者心理的共鸣

第6章 写生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与启迪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山水画紧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从传统山水画到现代山水画发展历程不仅仅表现在审美取向和思想情怀的不同,更多的折射出中西方在文化、理念上的一种碰撞和融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现代山水画写生中融合了很多西方的写生理念,比如用线的改进、光影理念的借鉴、构成意识的强化,这些都使得现代山水画面貌发生了变化。怎样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找到两者恰当准确的交点,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图示面貌,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围绕着现代山水画写生这一大方向进行梳理研究,通过对写生的不同表现方法及观念进行分析,论证不重视写生就很难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写生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
  其次以傅抱石、黄宾虹入蜀的经历和自身的写生体会介绍写生者的状态应该是能够去感受山川,热爱自然,即在现实场景中培养情感,同时还要保持观察事物的敏感性。科技的发展使写生工具日益多样化,写生工具记录的多样性必然是山水画写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章简要论述要利用现代化写生工具为写生服务。
  本文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山水画写生中的新时代表现包括:对景写生即“对景创作”、强化画面的构成感、加强个性化笔墨表现、丰富绘画语言、对季节天气的着重描写所带来的画面感、借鉴西方理念进行水墨实验性写生五个方面的内容。着重论述了李可染先生“对景创作”的实际指导意义。通过分析钱松喦的作品,论证只有不断地积累素材、锻炼笔墨、勤于思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景创作。其次以林风眠、吴冠中先生为例分析了在不断的写生过程中借鉴西方绘画形式达到逐渐强化的画面构成感的意义。通过分析李可染和傅抱石形成的个性化笔墨语言,提出应该摒弃传统程式化笔墨,丰富绘画语言,在弱化线条和注重画面区域性肌理营造上应该有所改善。抓住对季节天气的着重描写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是写生中的一个重要技巧,能够做到大胆记录现场感受,着重气氛描写,巧妙描绘时令季节天气,就能增强写生的画面感,使写生更加生动有趣。接下来提出要尝试借鉴用西方理念进行水墨实验性写生,着重以山水方向和风景方向进行比较,分析中西方写生绘画理念技法的差异性:西方的绘画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而中国绘画则是主观的感受占主要的地位。同时提出了西方绘画和新时期国画的融合现象,可以加强光源对物象的塑造,营造一个戏剧性场景;强调色调的统一性视觉效果,突出画面整体氛围。论文第五部分以李可染的一幅绘画作品为例,分析它所具有的绘画性和叙事性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所以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写生作品可以达到与观者在精神上的互动,画者一定是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绘画的内容才能与观者心理产生共鸣。
  最后关于写生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这一章节中,笔者发表了见解。融合中西绘画理念技法的写生是山水画发展革新的突破。写生可以是收集素材、可以是锻炼构图的能力、可以是锻炼自己的笔墨功夫,应该在写生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无限美。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画家在写生时感受到的物象不同,提炼的绘画语言也有所不同导致的。所以想要有自己的风格就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发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并将其充分应用到画面中才会慢慢形成属于自身的面貌。

著录项

  • 作者

    武建闯;

  •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学科 美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白联晟;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12.26;
  • 关键词

    山水画; 写生理念; 艺术风格; 文化融合;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29:0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