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位置的微信息扩散空间模式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6h】

基于位置的微信息扩散空间模式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基金项目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地理学第一定律——距离衰减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2 国内研究进展及评述

2.2.1 非社交性网站的地理学研究

2.2.2 社交网站下的空间特征研究

2.2.3 社交网站下信息扩散的地理学研究

2.2.4 社交网站下的行为地理学研究

2.2.5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3 微信息概念、数据及模型

3.1 微信息概念

3.2 微信息数据

3.2.1 数据类型

3.2.2 数据采集

3.3 微信息扩散模型

3.3.1 微信息扩散等级结构模型

3.3.2 微信息受众强度模型

3.3.3 微信息省内扩散指数模型

3.3.4 微信息受众强度城市比模型

3.3.5 微信息吸引力距离衰减模型

4 微信息扩散空间模式对比分析

4.1 微信息扩散等级及强度分析

4.1.1 两地微信息的扩散等级结构和扩散范围差异明显

4.1.2 受众强度按受众层级依次减弱,且呈现地区差异

4.1.3 京津冀区域内石家庄微信息的地区性扩散特征显著

4.1.4 小结

4.2 微信息省内扩散指数分析

4.2.1 两地微信息一次省内扩散范围差异明显

4.2.2 两地微信息二次省内扩散范围显著缩小

4.2.3 小结

4.3 微信息受众强度城市比分析

4.3.1 北京信息受众集聚省会城市的省内不均衡扩散

4.3.2 石家庄微信息受众集聚省会城市的省内不均衡扩散

4.3.3 小结

4.4 微信息吸引力距囊衰减分析

4.4.1 现实空间中距离衰减显著型突出

4.4.2 时间距离打破现实距离衰减空问格局

4.4.3 小结

4.5 微信息分时间阶段扩散地分析

4.5.1 微信息扩散时间长尾特征明星,扩散集中阶段受众多

4.5.2 扩散集中阶段范围最大,其他阶段范围依次缩小

4.5.3 小结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国外,社交网站是信息通信技术深入应用的领域之一,已经在政府政策宣传、医疗信息传播、企业营销宣传、个人社交等各类信息交流扩散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微博以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逐步获得了用户市场的青睐,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关于微博的诸多科学问题的日益关注,如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扩散模式的研究成为地理学关于虚拟“流空间”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国内主流微博网站中,新浪微博已经成为国内最主流、最具人气的微博社交网站。截至2015年上半年,新浪微博吸引了微博市场中69.4%的用户,在一至五线城市中的使用率均在65%以上,全面超过了其他微博运营商;截止到2015年9月,新浪微博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亿。因此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探究社交网站中信息扩散空间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获取北京、石家庄两地2015年新浪微博所有类型微博主的博客被转发/被评论的时间及位置信息数据,对比分析两地微信息扩散等级和强度特征、微信息在省份内部扩散空间范围和集聚程度、微信息吸引力强度距离衰减特征、微信息各时段扩散地空间特征,旨在通过分析不同位置微信息扩散空间模式,清楚认识新的网络社交平台诞生后虚拟“流空间”中的信息扩散的现实空间特征。通过研究发现:
  第一,北京、石家庄两地微信息的扩散等级结构和扩散范围差异大,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累积受众强度呈“V”字型,京津冀区域内石家庄微信息的地区性扩散特征显著。北京、石家庄微信息的扩散等级分别为5级、4级,北京微信息的扩散等级结构更复杂。北京微信息在全国的扩散范围比石家庄微信息大,更具有全国性;但在京津冀区域内,石家庄微信息扩散到的城市数量更多且强度更大,地区性扩散特征更显著。两地微信息在信息源地的受众强度最大,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累积受众强度均呈“V”字型,即东、西两大地区受众多、中部地区受众少。
  第二,北京、石家庄两地微信息的一次省内扩散范围差异明显,两地微信息二次省内扩散范围均比一次扩散时显著缩小。本文用省内扩散指数体现微信息省内扩散范围大小。北京微信息的一次省内扩散指数平均值和三大地区一次省内扩散指数平均值都高于石家庄微信息。两地微信息的二次省内扩散指数平均值都比一次扩散时的小;二次省内扩散指数在0.5以上的省份数量也均比一次扩散时少。
  第三,北京、石家庄两地微信息扩散呈现微信息的受众省内分布不均衡、多集中于省会城市的特征。微信息受众强度城市比(R2)体现受众在省内分布均衡度,当大于或等于2时为受众省内分布不均衡,京、石两地微信息分别有17个和21个省份的R2值大于或等于2,其中受众集中在省会城市的省份分别为16个和15个。
  第四,现实、虚拟两种空间中,北京、石家庄两地微信息的吸引力系数距离衰减类型均主要为距离衰减显著型,但虚拟时间距离打破了微信息吸引力现实距离衰减空间格局。现实距离作用下,两地微信息均有19个受众省份为距离衰减显著型;在虚拟时间距离下,两地微信息受众省份为距离衰减显著型比例均最大,分别为41.94%和63.33%。现实空间中,北京、石家庄微信息吸引力距离衰减类型空间格局分别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状格局和以河北为中心东南-西北对称格局。虚拟空间中,两地微信息的吸引力距离衰减类型格局分别为以青海中心的南北对称格局和以陕西-山西间行政边界为中线的东西对称格局。
  第五,两地微信息扩散时间长尾特征明显,扩散集中阶段受众多、范围大。北京、石家庄微信息的扩散过程均可分为集中阶段、骤减阶段、波动阶段和平缓阶段4个阶段,且均以平缓阶段时间最长。两地微信息的受众数量和扩散范围均在微信息扩散集中阶段均最大。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数量不断减少,扩散范围也逐渐缩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