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神圣的荒漠》第二章和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
【6h】

《神圣的荒漠》第二章和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源文本《神圣的荒漠》简介

1.2 翻译《神圣的荒漠》的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源文本分析

2.1.2 翻译工具和术语统一

2.1.3 翻译策略制定

2.2 翻译过程

2.3 译文校对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义选择还原圣经语境

3.2 逻辑性词汇保留原文

3.3 人物姓名添加身份定语

3.4 术语翻译添加脚注

3.4.1 圣经术语文学化例7原文:

3.4.2 音乐术语专业化例9原文:

3.4.3 哲学术语具体化例10 原文:

3.4.4 佛教术语明确化例11原文:

3.5 诗歌翻译参照和合本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本次翻译实践的反思

4.1.1 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

4.1.2 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

4.2 对今后翻译学习和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原文pp14-41

附录二:译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文本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与神学教授贾斯柏?大卫的《神圣的荒漠:宗教、文学、艺术和文化》(后文简称《神圣的荒漠》)第二章和第三章。《神圣的荒漠》是一部跨学科学术研究专著,不仅探讨了基督教传统禁欲主义美学价值和文学艺术禁欲主义美学价值,还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建构主义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一,注重语言本身与音乐学、哲学、佛学等语言外部因素的关系,体现源文本的学术性和跨学科性。二,注重译入语的交际功能。三,注重展现源文本的文化内涵。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源文本内容的简要介绍。从学术性、跨学科性、文化交流三个层面,对翻译源文本的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学术性和跨学科性两个方面对源文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确立建构主义翻译策略。同时也对翻译工具的准备和翻译计划的制定进行了简要叙述。第三部分,主要结合案例,分析翻译的难点和问题,包括圣经语境下的常用词词义选择,以及圣经诗歌、圣经典故、逻辑性词汇、专业领域人物姓名的翻译等。并运用添加注释、还原圣经语境等多种翻译策略,尽可能为目标受众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传达源文本文化内涵;第四部分,主要对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和收获,以及对今后翻译学习和工作的启发进行了总结。

著录项

  • 作者

    门晶晶;

  •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学科 翻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马月兰;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神圣; 荒漠; 汉译;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