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出入于诗与歌之间——高适诗歌创作新论
【6h】

出入于诗与歌之间——高适诗歌创作新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空间

第一章高适的五言古诗创作

第一节高适五言古诗的创作背景

一、盛唐时期的创作背景与复古思潮

二、高适的五言古诗创作情况

第二节诗、歌兼蓄:高适五言古诗的渊源及艺术特质

一、“诗”与“歌”的区分问题

二、对《诗》、《骚》和汉魏风骨的推崇与文学化

三、高适五古创作的口语化倾向

第三节 诗、歌分途:高适五言古诗的实际功用

一、“诗”之个人抒情

二、“歌”之唱和、寄赠、应制

第二章高适的律诗与绝句

第一节 律而近古:高适的律诗创作

一、高适的五言律诗及创作背景

二、带有七古风格的七言律诗

第二节 绝而近歌:高适的绝句创作

一、高适的绝句创作渊源与艺术特点

二、诗歌语言的民歌化

第三章高适的乐府与歌行

第一节诗、歌之间:高适乐府诗创作的旧题与新题

一、高适对旧题乐府的继承与变异

二、高适新题乐府创作的开拓

第二节 高适的歌行体创作与特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但对高适的诗歌研究,学者主要是从意象、题材、风格等角度进行探讨,对高适诗歌的诗体特征缺乏深入探讨。尤其是关于高适诗歌创作的歌化特征,学界的关注还不够多。本文从诗体分类的角度入手,探讨高适诗歌创作中“诗与歌别”的艺术特质。 第一章从高适的五言古诗入手。通过探讨盛唐时期五言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复古思潮,发现高适五古创作的情况及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究高适五言古诗的诗歌渊源及其艺术特质,即对《诗》、《骚》和汉魏风骨的推崇与文学化和口语化、民歌化的诗歌语言。最后探讨高适五言古诗的实际功用,发现其用于个人抒情的作品更像“诗”,而其用于唱和、寄赠等交际活动的作品则更接近于“歌”。 第二章为高适的律诗与绝句研究。通过对盛唐时代近体诗的创作情况及高适个人律诗和绝句的创作情况的分析,发掘高适近体诗的创作特点,即“律而近古”的五、七言律诗和“绝而近歌”的绝句创作。指出高适的律诗和绝句创作有着向乐府民歌靠拢的自觉倾向。 第三章为高适的乐府与歌行研究。高适是乐府与歌行创作大家,他的歌行创作与王维、李颀、岑参并称“盛唐四家”。本章便围绕高适的乐府与歌行,研究其对于旧题乐府的继承与创新和对新题乐府的开拓,并试图发掘高适歌行体的用韵特征,从而深入探讨他这一部分诗作中诗与歌的特点与互相渗透。 综上所述,高适作为盛唐诗人,不论是在诗歌体裁的选择上,还是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上,高适的诗都存在向属于诗歌更为原始、自然状态的歌的艺术传统的回归倾向。高适的诗歌创作存在着文体的泛化现象,即既把诗写成歌,也把歌写成诗,将歌的创作特点体现到他的整体诗歌创作之中。

著录项

  • 作者

    郑蓿培;

  •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曾智安;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