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玉米DH群体株高、节间长、穗部性状和一般配合力的分析及QTL定位
【6h】

玉米DH群体株高、节间长、穗部性状和一般配合力的分析及QTL定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声明

1 引 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利用单倍体诱导系(高诱一号)诱导农单5号(NX531×NX110)玉米杂交种孤雌生殖所得79个DH系构成的DH 群体为材料,在2007、2008两年在各6 万株hm-2(A)和9 万株hm-2(B)两个密度共4个环境条件下,对株高及构成进行了QTL 定位,探索玉米株高构成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为玉米株高构成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2008年分别在6 万株/hm2和13.5 万株/hm2两个个密度条件下对玉米果穗性状进行QTL 定位,近一步探索与穗部性状有关的QTL,以期发现控制这些性状的位点,有效地指导玉米遗传改良,提高玉米产量;以杂交种DH8×DH40、DH86×S137 玉米杂交种为母本,利用单倍体诱导系(高诱一号)杂交诱导的两个玉米DH 群体(A、B),分析了主要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并对其进行QTL 定位,期望有助于说明一般配合力的遗传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1.对株高结构构成两年数据的QTL分析发现:株高、穗位高主要是穗下部节间尤其是基部节间控制的,相临节间在发育上具有协同性,或受共同因子影响较大,在遗传上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发育控制机制。共检测到67个QTL位点,具有显著主效效应的单个QTL位点对性状贡献率范围为0.97%~18.83%。在第10染色体上umc1962-umc2067 区间内有控制株高的重要基因,第1染色体的bnlg439-bnlg1866 区间附近也有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基因存在。在本研究中,也出现了影响不同性状的QTLs位于分布在染色体同一区域,如第3染色体的bnlg1144-phi036 定位了控制株高、第-1 节节间长、第-2 节节间长3个性状的QTL,这可能是一因多效或多个基因紧密连锁。QTL与环境互作可分为与环境不存在互作QTL、与环境互作不显著QTL、与环境互作显著QTL 三种类型。
   2.对两个密度下穗部性状QTL分析发现:在6 万株hm-2和13.5 万株hm-2两个密度水平下,分别对玉米农单5号DH 群体的穗部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定位到了30个QTL位点,单个QTL 所解释的表型遗传变异在3.26%~31.59%之间,QTL 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在两个密度水平下分别检测到的qEL2a(umc1165-umc1261)与qEL2b(umc1165-umc1261)可能是同一位点,qRN4a(umc2135-bnlg292a)、qRN4b(bnlg292a-bnlg292b)和Qed4(bnlg292a-bnlg292b)也很可能是同一位点。在4.08bin 区间存在着控制穗粗或穗行数的重要基因,而该基因位于umc2135-bnlg292b 标记区间。
   3.对A、B两个群体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及QTL 定位得到:对A、B DH群体进行配合力分析,筛选出了多性状GCA 较高的A11-2、A7、B15、B27 自交系。
   对玉米A、B DH 群体的产量性状GCA 进行了QTL分析,共定位到了62个QTL位点,单个QTL 所解释的表型遗传变异在6.72%~59.11%之间,QTL 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在B 群体检测到位于bnlg1056-phi233376 区间的控制粒宽GCA的qGW8b 与控制出籽率GCA的Qgpr8是同一位点,该区间存在着控制粒宽GCA和出籽率GCA的重要基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