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6h】

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法律援助

2.1.2 农村法律援助

2.1.3 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的价值关怀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权理论

2.2.2 法治理论

2.2.3 正义理论

2.2.4 需求理论

3 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法律援助现状

3.1.1 农村法律援助取得一定进展

3.1.2 农村法律援助需求不断增加

3.1.3 农村法律援助社会效益显现

3.2 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法律援助供给不足

3.2.2 农民法律援助意识较弱

3.2.3 社会组织农村法律援助参与不够

4 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制度因素

4.1.1 农村法律援助立法不完善

4.1.2 农村法律援助监督不到位

4.1.3 农村法律援助程序不健全

4.2 经济因素

4.2.1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4.2.2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4.3 农民自身因素

4.3.1 文化素质不高

4.3.2 法律意识不强

4.3.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4.4 农村法律援助宣传不到位

4.4.1 侧重于普法宣传

4.4.2 对农民群体的针对性不强

5 发展农村法律援助的对策与建议

5.1 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体系

5.1.1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立法

5.1.2 健全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

5.1.3 重视农村法律援助监督与程序

5.1.4 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建设

5.2 培育高素质的农村法律援助队伍

5.2.1 激发律师的热情

5.2.2 发挥乡镇司法人员的作用

5.2.3 提高社会组织人员的积极性

5.2.4 吸引高校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参与

5.3 拓宽农村法律援助经费的筹集渠道

5.3.1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

5.3.2 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5.3.3 发动社会力量对农村法律援助捐助

5.4 提高农民的法律援助权利意识

5.4.1 学习基本法律知识

5.4.2 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5.4.3 增强法律援助权利意识

5.5 扩展农村法律援助宣传途径

5.5.1 构建农村法律援助网络平台

5.5.2 设立农村法律援助咨询热线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民是推动我国农村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的生产关系不断变化,农民之间发生纠纷的类型也逐渐复杂化、多样化。日益复杂而活跃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更大范围的农民劳动力流动,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纠纷出现。农村法律援助作为我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农村法律援助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公民平等公正地享有法律保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的维护,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开展。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容易采取其他方式解决纠纷,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促进农村法律援助开展,对于维护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农村法律援助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了解学者对农村法律援助的研究情况。其次,对法律援助、农村法律援助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的价值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指导论文写作的相关理论,并指出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的现状,从政府、农民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揭示农村法律援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后,对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有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以及农村法律援助宣传不到位等。本文最后从制度体系、队伍建设、经费筹集、农民权利意识和宣传途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农村法律援助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通过深入访谈和案例分析,综合分析了影响农村法律援助的多元要素,并对其关联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农村法律援助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的错位以及社会组织的缺位;并提出发挥各要素协同整合作用的具体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