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
【6h】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2.2 生态效率研究进展

1.2.3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2.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概况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区概况

2.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2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2.3 研究区耕地利用状况

3 保定市生态足迹测算与分析

3.1 生态足迹模型

3.1.1 生态足迹

3.1.2 生态承载力

3.1.3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3.2 基于“省公顷”模型的耕地产量因子调整

3.3 保定市耕地生态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3.3.1 保定市耕地生态承载力时序变化与分析

3.3.2 保定市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与分析

3.4 保定市耕地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测算与分析

3.4.1 保定市耕地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时序变化与分析

3.4.2 保定市耕地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分布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足迹测算与分析

4.1 耕地利用碳足迹模型

4.1.1 耕地利用碳排放的计算模型

4.1.2 耕地利用碳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4.1.3 耕地利用碳足迹的计算模型

4.2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与分析

4.2.1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排放时序变化与分析

4.2.2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布与分析

4.3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4.3.1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承载力时序变化与分析

4.3.2 保定市分区耕地碳承载力空间分布与分析

4.4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足迹的测算与分析

4.4.1 保定市耕地利用碳足迹时序变化与分析

4.4.2 保定市分区耕地利用碳足迹空间分布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

5.1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

5.1.2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计算模型

5.2.1 生产前沿面及其测度方法

5.2.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5.2.3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相关概念

5.3 保定市时间序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算与分析

5.4 保定市分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

5.4.1 保定市分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算与分析

5.4.2 保定市分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分析

5.4.3 保定市分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规模收益分析

5.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耕地利用不仅产生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品和服务,还会伴随诸如污染物等“非期望产品”,从而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协调耕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受到相关研究的关注。鉴于目前生态效率引入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的时间较短,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耕地利用活动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资料的获取性和分析研究的可理解性较好,因此本文选取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作为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的切入点。
  本文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研究中,应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研究区耕地生态足迹和耕地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用耕地生态足迹衡量耕地生物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排放水平,用耕地生态承载力衡量研究区耕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再结合耕地利用的农业产值产出及其它各类生产要素投入指标构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依据测算结果分析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由保定市时间序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可知,2000~2012年,保定市耕地生态效率的综合效率从总体上呈波动地上升趋势;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技术效率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规模效率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由保定市分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可知,2012年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综合效率主要是受到技术效率的影响;保定市23个县市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并不均衡,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空间分布上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综合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位于保定市西北区地区的涞源县,位于保定市东部地区的容城县、高碑店市、雄县和涿州市,以及位于保定市东南部及南部地区的高阳县、蠡县、博野县和定州市,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综合效率水平较低县市主要分布于保定市中部地区、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由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规模收益值可知,规模收益值为1的定州市、高碑店市和高阳县等6个县市以及规模收益值接近1的保定市市区,处于或接近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其实际利用规模处于或接近于相对最适规模,因此在其今后的耕地利用中应该采取稳定的耕地利用政策;顺平县的规模收益值大于1,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因此为了提高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需要适当控制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实现各种耕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其他县市的规模收益值小于1,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但由于不同县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与耕地利用条件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耕地利用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