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守望的距离——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本位理念的回归
【6h】

守望的距离——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本位理念的回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1章儿童电影发展的阶段性

1.1 1922-1949教化意味的儿童电影

1.1.1故事情节曲折,折射社会现实矛盾

1.1.2流浪儿题材的影片居多

1.2 1950-1979政治色彩浓厚的儿童电影

1.2.1先进帮后进,思想转变型的故事模式

1.2.2战争题材儿童形象的小英雄化

1.2.3儿童生活和思想的政治化

1.3 80年代回归“儿童”的儿童电影

1.3.1儿童形象的性格化和多元化

1.3.2校园题材的新开拓

1.4 90年代以来 危机与发展并存的儿童电影

1.4.1市场化生存的危机

1.4.2多元探索中的行进

第2章儿童电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化思想严重

2.2儿童电影的成人化取向

2.3审美娱乐的缺失

第3章儿童本位理念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

3.1“儿童本位”的由来与内涵

3.1.1“儿童本位”的由来

3.1.2儿童本位的内涵

3.2孩子们:电影的出发点和归宿

3.2.1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3.2.2理解孩子们的需要

3.2.3发掘儿童生命中的价值

第4章全球化语境中儿童电影的出路

4.1创作上回归儿童本位

4.1.1回归儿童生活

4.1.2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

4.2发行上市场化运作

4.2.1探索适应中国市场的发行道路

4.2.2拓宽儿童电影的融资渠道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本位理念的回归进行了研究。当下儿童电影的发展面临困境,在多元媒介竞争的格局下被排挤到市场边缘。儿童电影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作过经典,也背负过社会、历史的重任。儿童电影在总体上还存在着教化色彩严重、成人化取向以及审美娱乐缺失等问题,儿童电影重获发展就要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道路,创作者应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发掘童年生命中珍贵的价值,展现儿童人性里的真、善、美。能从精神实质上认识儿童,就掌握了认知儿童精神世界的钥匙,也就开启了成人和儿童沟通的大门。从孩子的生活出发,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将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真正贯彻到实际的创作中去,使儿童电影这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在儿童精神家园的构建中,不再有一段守望的距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