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吉非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对人胶质瘤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的研究
【6h】

吉非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对人胶质瘤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言

第1章实验材料

第2章实验方法

第3章实验结果

第4章讨论

第5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年发病率为10/10万人左右,颅内肿瘤约占身体各部位肿瘤的1.8%,在全身恶性肿瘤引起死亡占2.35%,占第十位,而原发颅内肿瘤中以胶质瘤为最多,在国内占35.26%~60.96(平均44.69%)。针对胶质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为主、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但即使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也无法完全切除肿瘤,因而胶质瘤常术后复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高级别恶性胶质瘤确诊后经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积极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9~12个月。化疗是胶质瘤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胶质瘤的治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化疗主要是应用各类细胞毒制剂,高脂溶性、分子量小、非离子化、作用时间短、能通过血脑屏障且对正常脑组织毒性小的药物适用于颅内肿瘤的治疗。目前多数观点认为联合化疗疗效好于单药治疗。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第二代烷化剂,易透过血脑屏障,耐受性好,且与其他药物没有叠加毒性,部分改善了目前胶质瘤化疗有效率低的情况,是恶性胶质瘤化疗的常用药物。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胶质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吉非替尼(Gefitinib,ZD1839)是一种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EGFR所启动的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效应。靶向治疗的毒副反应轻微,因此吉非替尼可能是治疗胶质瘤的理想药物,对于其是否能增强传统化疗药物敏感性,联合应用是否优于单独应用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研究目的: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WHOⅣ级)和SHG44(WHOⅡ级)进行培养,了解其EGFR基因的表达。选择胶质瘤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以及EGFR受体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ZD1839),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观察替莫唑胺和吉非替尼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与EGFR表达量的关系,评价两者的联合效应,初步预测联合应用替莫唑胺和EGFR靶向药物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疗效差异,以探索一种新型的个体化化疗方案,为指导临床联合应用化学药物治疗胶质瘤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采用两种不同恶性程度的胶质瘤细胞系U251(WHOⅣ级)和SHG-44(WHOⅡ级)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了解其细胞中EGFR基因的表达。应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株对肿瘤化疗药物TMZ、ZD1839、TMZ+ZD1839的药物敏感性,计算抑制率(IR),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变化。比较单用化疗药物和联合应用化疗药物体外抗肿瘤效果的差异。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学数据整理。
   结果:不同胶质瘤细胞系EGFR的表达量不尽相同,U251细胞系表达较高,SHG44细胞系表达较低。吉非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一药物使用(P<0.05),肿瘤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单一药物应用,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高,凋亡率随用药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结论:替莫唑胺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对胶质瘤细胞抑制作用优于单药应用,对于EGFR表达率高的胶质瘤联合用药后肿瘤受到明显抑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体外药敏试验可以增加临床上化疗的目的性,对指导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