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蒙古族呼麦的保护研究
【6h】

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蒙古族呼麦的保护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1章 设计学视角下的 “呼麦”探源

1.1“呼麦”由来

1.2潮儿-呼麦体系

1.2.1浩林·潮尔

1.2.2冒顿·潮儿

1.2.3潮儿道

1.2.4托克·潮儿

1.2.5叶克尔·潮儿

1.3潮儿的起源

第2章 呼麦的设计学意义

2.1呼麦的艺术特色

2.1.1“呼麦”的发声分类

2.1.2 “呼麦”的发声原理

2.1.3 “呼麦”的演唱技巧

2.2呼麦的历史价值

2.2.1呼麦中的历史

2.2.2历史中的呼麦

2.3呼麦的文化价值

2.3.1呼麦的文化认同

2.3.2多元文化下的呼麦

第3章 呼麦的保护设计与创新设计

3.1呼麦的保护设计

3.1.1传承

3.1.2呼麦当前的保护态势

3.2呼麦的保护与发展设计

3.2.1 生存途径

3.2.2 保护与发展

3.2.3 保护与传播

3.3呼麦多样化的发展创新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科学的设计包装就会走向更高的传承领域,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合理的设计规划,作为音乐形式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蒙古族“呼麦”也不例外。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袤,地形多样,与其他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缘优势,使得这个民族产生了多彩异样的文化艺术,音乐资源尤其丰富而别具一格,长调、短调、潮儿、呼麦、马头琴等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宝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呼麦作为蒙古族特有的音乐表演艺术因“申遗”的成功而备受世人瞩目,对于呼麦的个性理论研究和文化保护亦被提上日程,但鉴于呼麦(高音呼麦)演唱技艺在蒙古地区消逝已久以及演唱方法的复杂性,真正意义上的演唱理论体系亟待建立,技艺传承的科学渠道正待发掘当中,因此对呼麦的保护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设计学的视角审视呼麦的发展源头,在对呼麦进行立体式、全方位、透视性宏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唱方法的浅显探讨及生存现状的研究,从人类文化的广角,用设计学的观点对其加以包装探索对其保护的一般性方法。
  全文主体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以设计学素材搜集方法为蓝本,从呼麦的释义谈起,在探讨它与相近地域相似性艺术的关系的同时,借鉴前人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呼麦的来龙去脉做一个细致的梳理;第二章以设计学设计原理出发,从“非物质遗产”的角度审视呼麦存在的价值,从演唱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三个层面充分肯定呼麦价值的基础上,为保护和传承理论的提出做好参照;第三章以设计学构思角度,简述呼麦的生存现状和“申遗”背后依然存在的隐患,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呼麦保护的具体措施,从人类学、教育学等诸角度探讨呼麦传承的可行性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