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GIS的贵州赤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研究
【6h】

基于GIS的贵州赤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概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评价因子数据库建立

3.1 slope(坡度)因子

3.2 起伏度因子

3.3 坡向因子

3.4 NDVI(植被归一化指数)因子

3.5 地质岩组因子

3.6土地覆被类型因子

3.7土壤类型因子

3.8河流水系因子

3.9道路因子

第四章 各评价因子下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4.1 栅格数据因子与流域地质灾害点的关系

4.2 矢量数据因子与流域地质灾害点的关系

第五章 信息量法进行赤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5.1信息量法

5.2信息量模型的建立及地质灾害分区

5.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声明

展开▼

摘要

位于贵州省境内西北部的赤水河流域,其北部与重庆市南部接壤,西邻四川省和云南省,流域流经10多个县(市、区)。区内以北东向褶皱断裂为主,地层从新元古界震旦纪到中生界白垩纪除个别年代外均有出露,地质岩组结构复杂,地表起伏比较大,地貌类型以山地(中山、低山)、丘陵为主,相对高差最高达到2277m,加之河网密布,人类活动影响及全球气温变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近年来研究区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增加,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研究,分析分布规律,提出应对措施,对以后预防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旅游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参考性价值。
  本文以野外调查资料和室内整理资料为基础,结合赤水河流域已经发生的901处地质灾害点,基于GIS技术,主要以ArcGIS、Envi、Erdas等软件为平台,采用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分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GIS独特的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和可视化等功能,完成了地质灾害分区各阶段所需因子数据的提取,以及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数据的数据库建立。基于 GIS技术和遥感影像、地形图等数据,提取了包括坡度、起伏度、坡向、NDVI(植被归一化指数)、地质岩组、土地覆被类型、土壤、河网水系、道路等在内的九个基础因子。数据库包括基础因子,中间处理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
  (2)研究赤水河流域各地质灾害影响因子与地质灾害点的关系,分析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由各因子与地质灾害点分布规律分析发现,研究区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这跟当地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质灾害点在各因子中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坡度15-20°之间、起伏度20m-30m之间、坡向为西南方向、NDVI≤0.1、地层岩组为软弱岩层互层、土地覆被类型方面为人类居住地的,以及土壤类型是水稻土、距离河流水系100m内、距离道路100m以内的等以上条件中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最高。
  (3)获得赤水河流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图。文章评价结果显示区域的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三个分区面积占到总面积的50%以上,说明地区总体敏感性较大,开发利用时要重视进行保护。研究区极高易发区的面积总计为1347.7km2,占总的流域面积的11.55%,分布地区以习水县的同民镇-土城镇-东皇镇-程寨乡-三岔河乡-大坡乡-寨坝镇-坭坝乡一线和桐梓县的高桥镇-九坝镇-娄山关镇一线为主;高易发区的面积总计为2442.7km2,占总的流域面积的20.93%,其分布范围与极高危险区相似,主要在后者周围呈晕染状分布;作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不易发区的过渡分区,中易发区的面积总计为3259.66km2,占总的流域面积的27.94%,为分区所占最大,范围除赤水市的少部分地区以外,其它市县大部分都有分布;较低易发区的面积总计2965.01km2,占总的流域面积的25.41%,这一部分与低易发区的分布具有空间一致性,主要分布于赤水市内,在其它部分呈团块状分布,多表现为植被生长状况良好;低易发区的面积总计为1652.99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4.17%,分布主要集中在赤水河流域北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