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贵州省印江县为例
【6h】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贵州省印江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2.1理论意义

1.1.2.2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脆弱性相关概念

1.2.2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1.2.2.1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

1.2.2.2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

1.2.2.3脆弱性评价方法

1.2.2.4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内容

1.3.3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2.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1.2指标选取

2.1.2权重确定

2.1.3建立评价模型

2.2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DEM数据来源及处理

2.2.2气象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与处理

2.2.4MODIS数据来源与处理

2.2.5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与处理

3 研究区概况

3.1自然地理条件

3.2社会经济状况

3.3生态环境状况及问题

3.3.1生态环境状况

3.3.2生态环境问题

3.3.2.1水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

3.3.2.2 植被覆盖较好,质量不高

3.3.2.3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4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分级

4.1生态环境敏感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4.1.1气候因子指标及其计算

4.1.2地形因子指标及其计算

4.2生态系统弹性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4.2.1地表环境指标及其计算

4.2.2石漠化因子指标及其计算

4.3生态系统压力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5印江县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格局

5.1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5.1.1各指数计算

5.1.1.1敏感度指数及其变化

5.1.1.2弹性度指数及其变化

5.1.1.3压力度指数及其变化

5.1.1.4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计算

5.2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

5.2.1生态脆弱性的时间变化

5.2.2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

5.2.3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情况

5.3政策建议

5.3.1影响脆弱性的因素分析

5.3.2对策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结论

6.2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然而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人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污染加剧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个大背景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研究已然成为了目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喀斯特地区本身即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而伴随着开发,其环境状况也愈发恶劣,通过对典型喀斯特槽谷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修复策略,对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敏感度-弹性度-压力度”框架,构建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贵州省典型喀斯特槽谷区印江县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2个方面的多种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建立栅格大小为30 m×30 m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空间数据库,运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划分为潜在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5个等级。 结果表明:(1)印江县2010—2015年的生态脆弱性整体呈好转趋势。轻度脆弱面积有所增加,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极度脆弱面积皆有所下降。从空间上看,2个时期极度脆弱和重度脆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郎溪镇。该区域处于槽谷地带,较大的坡度以及地形起伏度,密集的人口分布和复杂的生态环境,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更是加快了其生态环境的恶化。(2)从变化区域来看,生态环境脆弱度快速上升的区域在全县大部分地区零散分布,其中以南部杨柳镇、洋溪镇和东南部永义乡、罗场乡为代表,2010-2015年期间,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度等级进一步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全县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3)从变化等级来看,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度快速上升的面积为0.018 km2,脆弱度中速上升的面积为113.822 1km2,稳定不变的面积为1 727.73 km2,占据了全县面积的88.537 1%,中速下降的面积为109.652 8 km2,生态环境脆弱度快速下降的面积为0.1971 km2,占0.010 1%,比快速上升的面积多。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趋于稳定状态,而脆弱度快速上升的区域面积很小。总体上看,印江县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极度恶化的区域较少,且生态环境脆弱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多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初见成效。 最后针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1)加大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研发,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生态农业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3)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