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云南扁萤Lampyrigera yunnana(Fairmaire)生物学及捕食功能研究
【6h】

云南扁萤Lampyrigera yunnana(Fairmaire)生物学及捕食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生物发光

3防卫方法

4萤火虫成虫闪光交流系统

5 萤火虫的生物学

6 萤火虫生态学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主要形态特征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成、幼虫头部显微特征观察

第四节 捕食功能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云南扁萤的主要形态特征

第二节 云南扁萤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成幼虫头部显微特征观察

第四节 云南扁萤幼虫捕食功能

本文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展开▼

摘要

云南扁萤Lamprigerayunnana(Fairmaire)隶属鞘翅目(Coleopetra)花萤总科(Cantharoidea),萤科(Lampridae),扁萤属(Lamprigera),记录于1897年。云南扁萤广泛分布在西南地区,可捕食多种农林软体害虫,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关于扁萤属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等方面无详细的描述和相关研究。本文从云南扁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两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云南扁萤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云南扁萤主要形态特征
  云南扁萤成虫具有明显的雌雄二型性。雄成虫前胸背板淡褐色,触角丝状11节;发光器2个,位于腹部第7节。雌成虫幼虫型,无翅芽;腹部乳白色,发光器位于腹部第7节两侧。幼虫体长,扁平状,前胸背板宽大且长于中、后胸背板;体背板深黑褐色,背中线明显,侧缘透明纵纹明显,体侧板两侧具黑褐色不规则斑块;腹部末节钝圆,腹部第8节背板两侧有一对三角形斑块,发光器位于腹部第8节两侧,C型。
  2、云南扁萤生物学特性
  在贵州独山地区,云南扁萤一年1代,以卵或初孵幼虫越冬。雌成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雄成虫10月下旬、11月上旬开始化蛹。以卵或初孵幼虫越冬。
  幼虫长期栖息在阴暗潮湿地,主要以蜗牛幼虫和蛞蝓等软体动物为食。幼虫多在夜间捕食,具有假死行为,在有外界刺激或触碰时,常常会有出血性反应,。
  雌成虫在求偶时,会将尾部反转,将发光器向上发出持续绿光,吸引雄成虫。雄成虫近地面飞行,发出微弱的光来进行求偶。云南扁萤雌成虫可多次交配,产卵期长达30天,最大产卵量可达98粒;日产卵最多可达11粒卵,全天皆可产卵,产卵量与雌虫体重呈正相关关系。
  3、成、幼虫头部特征观察
  云南扁萤成、幼虫头部外观基本相似,但上颚存在明显的差异,幼虫上颚中空、镰刀状,前端尖锐,具长条形凹槽;雌成虫的上颚前端凹槽明显消失,内侧无突起。
  4、捕食功能研究
  本研究比较了四龄幼虫和五龄幼虫在实验室内的日捕食量和周捕食量,结果显示,四龄幼虫的日、周捕食量分别为5.95±0.76头和34.69±5.39头,高于五龄幼虫的日、周捕食量4.98±1.04头和27.23±4.69头。
  在室内条件下,对猎物数量分别为10、20、30、40、50(头)五种猎物密度下云南扁萤四龄和五龄幼虫进行日捕食功能测定,根据HollingⅡ型进行捕食功能拟合,结果为四龄幼虫:Na=N/(0.6251+0.1290N),a’=1.5997,Th=0.1290, r2=0.9602;五龄幼虫:Na=N/(0.7999+0.1493N),a’=1.2502,Th=0.1493, r2=0.9098。其结果显示为四龄幼虫的捕食效果要高于五龄幼虫。
  在实验室内通过20℃、25℃、30℃、35℃4个温度梯度下测定云南扁萤四龄幼虫对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的日捕食量,结果为20℃下云南扁萤四龄幼虫对灰巴蜗牛的功能反应方程为Na=N/(0.6768+0.1424N);25℃下云南扁萤四龄幼虫对灰巴蜗牛的功能反应方程为Na=N/(0.6514+0.1278N);30℃下云南扁萤四龄幼虫对灰巴蜗牛的功能反应方程为Na=N/(0.6287+0.1198N);35℃下云南扁萤四龄幼虫对灰巴蜗牛的功能反应方程为Na=N/(0.6307+0.175N);其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云南扁萤幼虫的捕食量也随之增加。
  本实验对1、3、5、7(头)四种捕食者密度下的捕食量进行测定,研究其种内干扰对捕食量的影响,拟合方程为E=0.2986p-1.1276(R2=0.998),其结果为随云南扁萤幼虫种内密度(P)增加,捕食量随之增加,但种群内的捕食率(E)却随着降低。
  通过云南扁萤幼虫对两种常见田间害虫的捕食效果,进行测定其捕食喜好性。其结果显示,云南扁萤幼虫对灰巴蜗牛在三种不同比例下的捕食喜好性为0.4762、0.1959、0.0091,伪喜好性-0.0941,转换程度为-0.8810;对三种比例下的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喜好性为-0.0393、-0.3256、-0.46417,伪喜好性0.3497,转换程度为0.784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