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至民国贵州棉业经营及其影响研究
【6h】

清代至民国贵州棉业经营及其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俗语说:“衣食住行,为生活的基本需求”,衣居首位,足见衣着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贵州省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历史上,各族居民经营的纤维类型甚为丰富。就清至民国时期言,贵州棉业规模发展,对当地各族居民的生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留下诸多文献资料。内容涉及棉业引进过程、政府推行植棉的政策和各族居民本土知识的运用等。故系统梳理此类资料,总结其间的规律,对当下贵州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为系统说明这一问题,本研究共分六章加以探讨之。 第一章 绪论。重点探讨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贵州棉业的史料概况,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界有关棉花诸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探讨其间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得出前人研究之不足,以为今天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建设服务。 第二章 贵州地理环境与棉花规模种植前纤维类型。贵州地处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衣料纤维类型各异。在棉花规模种植前,纤维主要有葛麻、木棉、麻、各类畜禽毛、蚕丝等。其后随着明清王朝对西南经营的加强,外来移民的增加,棉花在贵州局部地区开始得以种植。 第三章 清代至民国贵州植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棉业的规模种植。有明以降,贵州特殊战略地位再次凸显,以及矿业开发,大批的外来移民涌入贵州,为避免“谋衣艰于谋食”之困境。在政府的推动下,棉花在此开始大规模种植。民国时期,抗战军兴,国内主要棉区沦陷,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为支援抗战,政府鼓励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在这一大社会背景下,黔省植棉情形更为的普遍,为保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 贵州棉业规模种植的原因。贵州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具有喜热、耐旱、忌渍等特性棉花的规模种植。但居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政府的推动下、经济的诱导下,以及各民族居民在棉业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本土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得植棉技术更甚完善等,这样就大大推进了棉业在黔省规模发展。 第五章 贵州棉花规模种植的影响。清代至民国贵州棉业得到大规模经营,这样的规模经营,不仅解决了“谋衣艰于谋食”这一极端严重的民生问题,而且解决了抗战时期政府对于战略物资的需求。故棉业的规模种植,为维护地方政治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全国主要棉区发展缓慢,黔省棉业的经营对于该时期政治的稳定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棉业经营又属于精耕细作农业,对于黔省喀斯特地貌山地生态环境也带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对此应该引起学界关注。 第六章 余论。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黔省棉业经营的经验教训。指出了清代至民国时期,贵州棉花规模种植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直接关联,故揭示其间的规律,可以为今天我国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来自历史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