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位埋线对卒中后大鼠痉挛的抑制作用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6h】

穴位埋线对卒中后大鼠痉挛的抑制作用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造模前后每组实验大鼠的例数统计结果,结果见表1。

2 脑卒中后大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的结果,结果见表2。

3 治疗前应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卒中后大鼠肌张力结果,结果见表3。

4 治疗后应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卒中后大鼠肌张力结果,结果见表4。

5 应用离体组织灌流系统测量大鼠张力结果,结果见表5。

6 穴位埋线对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AchE活性的统计结果,结果见表6。

讨论

1 中医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2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机制探讨

3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估

4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制

5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与Ach及AchE的关系探讨

6 脑缺血大鼠应用神经电生理测量肌张力的选择

7 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附录二:图片

展开▼

摘要

目的
  以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脑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肢体痉挛的机理,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n=60),应用SAS9.2统计分析软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25只、模型组25只及假手术组10只。选用大脑中动脉内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以造模后肢体痉挛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Zealonga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标准及改良的 Ashworth 肌张力评定量表判断卒中后大鼠是否肢体痉挛。剔除掉在造模和干预过程中死亡和模型不成功的大鼠,最终入选为研究对象的大鼠,分别为治疗组8只,模型组11只,假手术组10只。穴位埋线治疗组:于造模后第 5 天,取大椎、脊中、后会、关元、中脘行穴位埋线治疗。埋线 7 天后,用2%的戊巴比妥钠(40mg/kg)行腹腔内注射麻醉,应用离体组织灌流系统测定肌张力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脑干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评价穴位埋线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肢体痉挛的疗效。模型组:造模后不予任何治疗。假手术组:切开皮肤分离血管后,不插入线栓、结扎。
  用Powerlab7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三组离体组织肌肉张力进行统计处理,分别获得三组大鼠肌张力测量结果;采用Image-Pro Plus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的三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分别获得三组大鼠的脑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在造模和干预过程中死亡大鼠7只,模型不成功大鼠共24只,最后入组大鼠分别为:治疗组8只,模型组11只,假手术组10只;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00,P<0.05,模型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增加,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所有资料均采用秩和检验,P=0.000,P<0.05,模型组、治疗组肌张力增高,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干预手段以后,治疗组和模型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38,P<0.05,治疗组肌张力明显较模型组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进行离体组织灌流系统肌张力测试:治疗组和模型组离体右肱二头肌肌张力,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P=0.035,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脑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治疗组和模型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P=0.001,P <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线栓质量不合格,干预手段操作不当,可能是引起大鼠死亡和模型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2.穴位埋线治疗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大鼠肢体肌张力;
  3.穴位埋线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的脑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解乙酰胆碱,使肌肉兴奋性降低,肢体痉挛逐步缓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