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蚂(虫另)节为例
【6h】

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蚂(虫另)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1.3.2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

1.3.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文化旅游

1.4.2 物质文化遗产

1.4.3 非物质文化遗产

1.4.4 保护性旅游开发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蚂虫另节概述

2.1 壮族蚂虫另节的起源及发展沿革

2.2 壮族蚂虫另节的文化内涵

2.2.1 宗教文化内涵

2.2.2 稻作文化内涵

2.2.3 生殖崇拜

2.3 壮族蚂虫另节的文化特征

2.4 壮族蚂虫另节的现实价值

2.4.1 蚂虫另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的有效途径

2.4.2 蚂虫另节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方式

2.4.3 蚂虫另节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

第3章 广西壮族蚂虫另节的保护与与发现状评析

3.1 壮族蚂虫另节的保护工作评析

3.1.1 壮族蚂虫另节庆情况

3.1.2 政府开展保工护作情况

3.2 壮族蚂虫另节的旅游开发现状

3.2.1 壮族蚂虫另节文化旅游的主要开发模式

3.2.2 东兰蚂虫另节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3.2.3 东兰蚂虫另节文化旅游发展环境

第4章 广西壮族蚂虫另节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s)分析

4.1.1 资源丰富,有利于各类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

4.1.2 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4.1.3 政府主导与大力扶持

4.1.4 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4.2 劣势(Weaknesss)分析

4.2.1 民俗旅游程度低,开发水平落后

4.2.2 缺乏节庆旅游专业策划管理人才

4.2.3 基础设施落后,未能满足旅游发展需求

4.2.4 传承人断层危机

4.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4.3.1 符合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心理追求

4.3.2 中国-东盟博览会带来的国际旅游合作平台

4.3.3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4.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

4.4 威胁(Threats)分析

4.4.1 区内外同类民俗文化旅游形成的对客源市场的竞争

4.4.2 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4.4.3 对外宣传不足,品牌效应不高

4.4.4 资金不足,限制了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展

第5章 广西壮族蚂虫另节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

5.1 壮族蚂虫另节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5.1.1 文化遗产遗存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决定了对其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5.1.2 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效方式

5.1.3 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5.1.4 加强壮文化学术研究的需要

5.2 壮族蚂虫另节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意义

5.1.1 弘扬民族文化,为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风情提供途径

5.1.2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保障民族凝集力和文化认同感

5.1.3 拓展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空间

5.1.4 重塑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

5.1.5 为保证文化遗产多样性提供基础和前提

第6章 广西壮族蚂虫另节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

6.1 广西壮族蚂虫另节的保护原则

6.1.1 整体性保护原则

6.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6.1.3 本真性保护原则

6.1.4 活态保护原则

6.2 壮族蚂虫另节保护性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6.2.1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6.2.2 尊重民俗活动主体,避免伤害民族感情

6.2.3 协调好政府、投资商及传承地社区民众的关系,兼顾各方利益

6.3 壮族蚂虫另节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6.3.1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保障制度

6.3.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6.3.3 深挖文化内涵,提高游客参与度

6.3.4 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文化知名度

6.3.5 培养专业的民俗文化保护及旅游策划人才,筹建管理机构

6.3.6 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展示当地特有文化

6.3.7 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组合旅游路线,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动发展

6.3.8 借助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保护与开发资金

6.3.9 加强对传承人的任命、保护与培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6.3.10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是追溯历史、连接未来的文化桥梁。可以说,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代先辈的历史记忆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是内在于物质之下的“无形”文化内涵,主要靠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这种特殊的文化传承载体及传承方式,使得对其进行传承保护相对困难,而且在此过程中极易受损消失。因此,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及长久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传统的景观旅游已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旅游需求,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存在着挑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破坏、价值观念的转变,年轻人参与和保护意识淡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保护经费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等等问题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改善目前的发展现状,社会各界均已采取有效措施,力求挽救和保护各类濒危文化遗产。依据我国非遗保护的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大量成功案例和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热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是一项切实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开发不当、过度商业化、虚假民俗等等,这不仅不能起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可能还会造成开发性的破坏。因此,如何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再以壮族蚂虫另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蚂虫另节的发展沿革及文化内涵,阐述目前壮族蚂虫另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对该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是必要可行的,鉴于旅游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试图建立实现两者和谐互动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并提出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相关策略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