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n对低碳钛微合金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6h】

Mn对低碳钛微合金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钢铁材料的强韧化

1.3 微合金钢

1.4 微合金钢中的第二相及其固溶/析出行为

1.5 低碳钛微合金钢

1.6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低碳钛微合金钢SM490A的冶炼、加工与检测

2.1 SM490A钢的牌号、成分与性能要求

2.2 SM490A钢的冶炼工序

2.3 SM490A钢的轧制加工

2.4 试样的选取与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分、工艺对SM490A钢抗拉强度的影响

3.1 0.4%Mn体系SM490A钢的强度影响因素

3.2 0.8%Mn体系SM490A钢的强度影响因素

3.3 0.4%Mn、0.8%Mn两种体系下Mn元素对SM490A钢抗拉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490A钢的组织与理论计算

4.1 低碳钛微合金钢 SM490A的显微组织

4.2 SM490A钢中不同晶粒尺寸条件下的强化增量理论计算

4.3 SM490A钢中碳氮化钛的第二相强化理论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钢中重要的微合金元素,钛既可以细化钢的晶粒,又具有良好的第二相强化作用,同时还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低碳钛微合金钢在工程建设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钢中重要的脱氧元素,锰通过降低相变温度以细化晶粒的同时还起着一定的固溶强化作用,此外还能够降低硫的热裂倾向。钛属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锰属于弱碳化物形成元素,研究表明,锰能够增大奥氏体中碳化钛或碳氮化钛的固溶度,进而对材料的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SM490A是一类焊接性能良好的工程结构钢,某厂采用低碳钛微合金化进行生产,成分设计由0.4%Mn和0.8%Mn两种体系构成。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该钢存在性能波动超标的现象:
  1)采用0.4%Mn体系时,抗拉强度偏低;
  2)采用0.8%Mn体系时,抗拉强度偏高。
  在Ti、C含量一定的情况下,两种Mn含量体系下抗拉强度差值达到100~150MPa,并由此造成了生产工艺的不稳定性。有鉴于此,本论文通过对SM490A钢的生产实绩进行统计分析,配合组织观察和理论计算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0.4%Mn体系强度偏低的因素有:
  1)轧制压下量不足导致变形量较小,加工硬化效果较低;
  2)Mn、Ti含量采用下限控制,造成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效果较低。0.8%Mn体系强度偏高的因素有:
  Mn、Ti含量采用上限控制,造成较高的固溶强化、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作用,轧制压下量对抗拉强度影响不大。
  综合数据分析结果,结合钢企对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依据产品厚度对SM490A钢的生产工艺提出了工艺优化建议,经实际生产检验,强度波动问题获得了良好地解决,减少了该厂的质量异议与经济损失。
  1)厚度≤9.7mm,Mn控制在0.5%~0.6%,目标0.55%,Ti在0.055%~0.07%,目标0.06%。
  2)厚度>9.7mm,Mn控制在0.068%~0.08%,目标0.072%,Ti含量保持不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