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的构建
【6h】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的构建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探索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PICC-CRT)的危险因素,构建PICC-CRT风险评估表,以期为肿瘤患者PICC-CRT的预测和血栓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1.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肿瘤内科307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顺序分为模型组和评价组,其中模型组207例,评价组100例。模型组置管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史、置管情况等信息,患者每周期返院化疗时收集临床治疗、导管相关并发症信息,直至患者血管彩超检查发生PICC-CRT或PICC拔除前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并收集患者此次化疗期血液指标。 2.对上述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各危险因素赋予相应分值,初步构建PICC-CRT风险评估表。 3.将本研究构建的评估表和Seeley住院期间上肢深静脉血栓预测评分系统(简称Seeley评分系统)应用于评价组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完善本研究评估表并评价其预测能力,比较两种评分表的曲线下面积,评价二者对肿瘤患者PICC-CRT的诊断价值。 结果:1.307例患者,共计81例患者PICC-CRT阳性(模型组54例,评价组27例),血栓发生率为26.38%,其中症状性血栓占24.69%,无症状性血栓占75.31%。 2.模型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史、使用直接破坏脱氧核糖核酸的化疗药、化疗次数、导管脱出、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置管前载脂蛋白B升高、置管前载脂蛋白AI降低、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末次化疗期D-二聚体升高与肿瘤患者PICC-C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 3.模型组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脱出、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4.对影响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数赋值,初步构建风险评估表,评估表各条目及分数赋值如下: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2分),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2分),导管脱出(1分),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1分),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1分),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1分)。 5.米用ROC曲线分析对评估表进行完善和评价:最佳临界点为1分,确定评估表评判标准,即当总分>1分,发生PICC-CRT的风险大,当总分≤1分,发生PICC-CRT的风险较小,完成评估表的构建;评估表敏感性为62.96%,特异性为89.04%,曲线下面积为0.834。本研究评估表曲线下面积与Seeley评分系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肿瘤患者PICC-CRT发生率较高,且大多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防治应引起广泛重视。 2.导管留置时间≦1个月、导管脱出、置管前D-二聚体升高、置管前总胆固醇升高、末次化疗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末次化疗期纤维蛋白原升高是肿瘤患者PICC-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3.PICC-CRT风险评估表评分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对PICC-CRT的预测有一定准确性,可以用来评估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但其敏感性欠佳,还需进一步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