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医案的清代消渴病证治特点研究
【6h】

基于医案的清代消渴病证治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

1先秦两汉时期

2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医案中证素方药统计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病位证素统计

2病性证素统计

3证型统计

4 用药统计

讨论

1辨证用药背景分析

2清代消渴病证治分析

3消渴病与消渴和糖尿病的关系

4低频次药的研究价值

5 不足之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医案汇总表

附录3 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4 评阅意见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搜集与梳理清代消渴病的中医医案,并从中提取关于消渴病的证候要素和方药,总结清代消渴病的证治特点。
  方法:从清代消渴病相关的医案、医论、医话中整理出159例医案,提取其证候与用药,对证候中的病位、病性证素以及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证候分布以及用药特点。
  结果: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于肾81例(30.9%)、胃71例(27.1%)、肺41例(15.6%)、肝28例(10.7%)、脾27例(10.3%)等;病性证素主要集中于阴虚73例(32%)、热73例(32%)、燥15例(6.6%)、气滞11例(4.8%)、湿热11例(4.8%)、气虚10例(4.4%)、虚热9例(3.9%)等;用药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有补虚药:甘草、麦门冬、人参、熟地黄、山药、黄芪、白芍、当归、白术、石斛等;清热药:生地黄、知母、石膏、黄连、牡丹皮、天花粉、黄芩、黄柏等;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等;收涩药:五味子、山茱萸、桑螵蛸等;温里药:附子、肉桂等;低频次药:猪肤、猪脊髓、猪胰子、甘蔗汁、鹿角胶、鹿角霜、鹿角灰等。
  结论:清代医家对消渴病多从肾与胃认识,其次是肺、肝、脾等脏;消渴病根本病机是阴虚燥热;清代对消渴病的认识是在三消辨证系统基础之上拓展与完善,有阴虚证、实热证、阴虚燥热证、气虚证、阳虚证、肝气郁结证、痰瘀证等。治疗用药上,以补虚药为主,其次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