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寄宿在自己的一间闺房里——《再生缘》研究
【6h】

寄宿在自己的一间闺房里——《再生缘》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陈寅恪先生、郭沫若先生各自对《再生缘》作者的身世、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以及作品的思想艺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二位前辈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本本身研究不够深入,并且在有关作者身世的一些问题上各持己见,至今问题悬而未决。从作者身世的争论入手,厘清陈、郭二人争论的逻辑,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考察《再生缘》流传的版本和形式,认为《再生缘》至今没有完善的精校本的现状。然后转入文本的内部研究,主要揭示了《再生缘》因前十六卷与第十七卷写作背景不同造成创作思想的出发点有所变化,即由前一阶段的抒写幽情,为娱乐而作过渡到娱乐的同时也书写内心因家庭不幸而产生的悲愤。认清《再生缘》创作的思想出发点后,进一步深入探寻《再生缘》的“思想原点”,即最接近作者创作本意的思想。总结为三个原点,分别为“宣扬忠孝节义”“表现鲜明的民族意识”“通达灵活的人性观念”。在此基础上,对《再生缘》的艺术成就也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主要从心理描写、结构艺术、语言艺术三个最普通的角度分析《再生缘》与众不同的生花妙笔。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谜”一样的女子—关于陈端生身世及《再生缘》创作。陈端生的身世由于其丈夫为罪人,一代才女不仅名字淹没,而且身世也变得模糊不清,存在许多疑点。如在其个人身份和丈夫姓名的确认上,陈、郭以及其他学者之间曾发生歧义。主要分歧在陈云贞是不是陈端生以及陈端生丈夫范某究竟是范菼还是范秋塘,笔者经过辨析,在前一问题上,完全同意陈寅恪先生的说法,陈云贞和陈端生身世有相似之处,但并非一人。后一问题,则范某无论定为范菼或范秋塘都有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姑且存疑,以待文献有新发现后再做确认。 第二章《再生缘》的版本和流传情况。《再生缘》的传播走的是民间渠道,其版本有手抄本、刻本、石印本等几种形式。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文人关注,故其各种版本错漏情况严重,唯有郭沫若校订十七卷本稍为精确,所以目前迫切需要推出真正的精校本。《再生缘》的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是以戏曲、话本、连环画、电视剧等形式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笔者对传播形式在前人已经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汇总,使《再生缘》的传播情况被人们更清晰的感受并认识。 第三章返回现场—《再生缘》思想新论。本章从《再生缘》的“思想出发点”分析入手,注意作者身世变化引起的创作思想变化,如作者在创作前十六卷时尚处于少女时期,故前十六卷的“思想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而创作第十七卷时,作者由于受到接二连三的人生挫折打击,故最后一卷的创作势必着上书写胸中悲愤的色彩,但这种悲愤并没有发展到“反封建”“反男权”的高度,她只是因为家庭的破裂而“断肠人恨不团圆”,其思想出发点只在于家庭的幸福。笔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反封建”说、“自由思想说”、“反抗男权”说等观点的合理性与不足也逐一进行了反驳,提出《再生缘》思想的三个“原点”,即宣扬“忠孝节义”、鲜明的民族意识、朴素的人性思想。这三个思想原点是陈端生创作思想最真实的原貌。 第四章审美的盛宴—《再生缘》的艺术分析。《再生缘》的思想境界虽然没有研究者推崇的那么高,但其艺术魅力的光芒却不可遮蔽。本章从心理描写、结构艺术、语言艺术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再生缘》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心理描写上,作者特别善于描写古代大家闺秀的“一帘幽情”,这是男性文人代笔的女性心理描写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基于真切的生命体验,而后者只是一种心理模拟,很难做到神似。作者利用其女性身份的优势,不仅深入闺秀的内心深处,而且对女性心理变化发展的路程描写也特别细致。除单个人物的心理开掘外,作者还能够写出围绕同一个事件不同人物的心理反映,其生动处犹如音乐上的“多声部合唱”。结构上笔者认为全文分上下两部分,各有主副双线并行发展,有条不紊,繁而不乱。语言上,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对妇女、儿童的语言特征把握的特别准确,能做到人如其口。语言的修辞艺术也十分引人注目,主要是比喻、对偶、语气词、拟声词的灵活运用。最后一个是语言的幽默感,作者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机智的长处,使人物语言充满智趣和幽默感,不时能给读者制造开怀一笑的场面。《再生缘》的语言总体上属于雅俗混融且以“雅”为主要趋向的特点,从而能做到雅俗共赏。本章分析主要侧重引用一些前人没有发现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证明《再生缘》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反映出笔者细读作品所下的功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