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
【6h】

“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目录

一、绪论

(一)本哈德·施林克与《朗读者》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一:启蒙

(一)朗读中的启蒙力量

1.朗读中的文学启蒙

2.朗读中的宗教启蒙

(二)反思朗读的启蒙神话

1.对朗读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神话的反思

2.对朗读与知识启蒙作用的反思

3.对朗读与道德拯救作用的反思

三、“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二:罪感

(一)宗教意义上的原罪

1.《朗读者》中的原罪

2.无法朗读导致的羞耻感

(二)平庸的恶及其产生根源

1.平庸的恶

2.平庸的恶产生根源

(三)如何反思个人的罪恶与集体的罪恶

1.如何反思汉娜的罪恶

2.如何面对德国历史

四、“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三:流浪

(一)《朗读者》与《奥德赛》的隐喻

1.小说中《奥德赛》的朗读

2.《奥德赛》的隐喻

(二)朗读与流浪、回归

1.朗读与流浪

2.朗读与回归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小说《朗读者》通过“朗读”这个独特的视角,书写了小说主人公米夏·伯格和汉娜·施密茨之间的不伦之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突出“朗读”在《朗读者》这部小说中的隐喻作用,用“朗读”这个独特而诗意的视角探讨“朗读”与“启蒙”、“罪感”和“流浪”的隐喻关系。
  本文采用了叙事学研究方法中的隐喻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文本的分析之中。另外,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对小说作了一次细致全面的精读,也尝试综合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将文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阐释研究。
  本文的第一个层面在于阐释朗读的启蒙隐喻,揭示朗读对米夏和汉娜的文学和宗教启蒙作用,反思施林克重视语音朗读这种类似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缺陷,审视作者以一厢情愿的主观意图来夸大知识文明的作用,并思考朗读对作恶者的道德净化作用能否达到施林克理想的高度。本文的第二个层面在于阐释朗读的罪感隐喻,探讨施林克在小说中表现的原罪观念和汉娜无法朗读导致的羞耻感,着重分析平庸的恶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深思社会权威和法律神话如何造就平庸的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汉娜的罪恶,如何面对父辈和民族历史的罪恶,从而引发我们对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反思。本文的最后一个层面在于阐释朗读的流浪和回归隐喻,明确《朗读者》与古希腊英雄神话《奥德赛》之间的隐喻关系,发掘史诗中“长期流浪、寻找家园”意境在小说中所焕发的魅力。
  小说《朗读者》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当下能够引起极大地关注,因为施林克不仅仅讨论了德国战争罪责的老话题,更以一种个体式的体验来深究年轻一代和父辈如何化解因战争带来的矛盾、如何摆脱纳粹留在民众心中的罪责阴影。《朗读者》的现实意义不只在于评论家的颔首赞赏或是读者的欣然认同,更是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为人类反思历史、重建文明和仰望未来提供了一个庄严且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