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省稷山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及文化特征研究
【6h】

山西省稷山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及文化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稷山高台花鼓的概述

(一)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

(二)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

1.无高台阶段

2.高台产生后的阶段

3.花鼓改革阶段

4.花鼓现阶段

(三)高台花鼓的表演独特性

1.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2.高台设置的独特性

二、稷山高台花鼓的流变

(一)花鼓舞蹈形态的流变

(二)文化礼仪的流变

三、稷山县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分析

(一)高台花鼓的动作形态分析

1.头部动作

2.腿部动作

3.腰部动作

(二)高台花鼓的道具形态分析

(三)高台花鼓的队形形态分析

四、稷山高台花鼓的文化特征

(一)农耕文化对稷山高台花鼓的影响

1.农耕文化对花鼓表演的影响

2.农耕文化对花鼓唱词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对稷山高台花鼓的影响

1.婚嫁民俗的影响

2.祭祀民俗的影响

3.“社火”民俗的影响

(三)稷山高台花鼓的功能

1.传承本地文化的功能

2.沟通自然的功能

3.教化功能

五、稷山高台花鼓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一)稷山高台花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把握其纯真性,创新不等于创造

2.演员缺失严重,花鼓传承严峻

3.无课堂教材,花鼓原始性遗失

4.文化意识薄弱,花鼓认同感差

(二)针对稷山高台花鼓发展问题的策略

1.合理提炼改编传统花鼓艺术

2.建立完善的演员培养体制

3.加强高校与民间高台花鼓的交流

4.加大对高台花鼓文化的宣传力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稷山县古称“高凉邑”,属于山西省运城市。辖区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市正北端。东连新绛县,西接河津市,南靠稷王山和闻喜县、万荣县接壤,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相连。稷山县是后稷故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是不胜枚举,稷山高台花鼓就是其中之一,高台花鼓以其“高、险、奇、绝”的艺术特色,屹立于民间舞蹈之林,可谓是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稷山作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朴实、勤劳、乐观的稷山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高台花鼓,一代一代的稷山人民用花鼓来娱己娱神。
  本文从稷山高台花鼓的舞蹈性出发,旨在探索稷山高台花鼓的舞蹈形态特征与文化特征,利用文献查阅法、田野调查法、采访法等研究方法对高台花鼓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在对稷山县吴壁村安福艺校校长苏安福以及研究所副主任赵建武等人采访后,使我对高台花鼓的渊源与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本文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以及它的发展脉络,从高台花鼓发展的历史纵向以及与同地区其它花鼓相比较的横向上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稷山高台花鼓的流变,这种流失现象更多的是因为保护意识不够或是保存方法不健全导致的,稷山高台花鼓经历长时间的演变,在舞蹈形态方面有很大的流失,与其舞蹈形态相关的文化形态也消失殆尽,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高台花鼓进行保护,有必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展现出来的舞蹈形态,以进一步去分析它背后的农耕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特征。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但发展中不免会流失掉其精华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保留民间舞蹈中的原始形态,为我们的后代保留住这一部分文化;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稷山高台花鼓的舞蹈形态,对稷山高台花鼓的动作形态、道具形态、队形形态进行剖析,对组成稷山高台花鼓舞蹈形态的几个因子进行分析后,得出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能够形成现今的表演形式与当地的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的关系;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在高台花鼓发展过程中与其舞蹈形态相关的文化特征,将舞蹈形态放入文化这个大环境中,对它的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第五部分,稷山高台花鼓发展到现阶段遇到了很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与意见。
  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精神文明也应该跟上步伐,稷山高台花鼓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一部分,为了使高台花鼓更好地生存下去,我们有义务对高台花鼓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使人们能够更广泛地认识这种奇绝的鼓舞艺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