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佛教无我思想的流变及其意义——从原始时代到大乘时代
【6h】

佛教无我思想的流变及其意义——从原始时代到大乘时代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的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法

一、原始佛教无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历史背景

(二)理论基础

1.四圣谛:苦、集、灭、道

2. “五蕴”思想

二、五蕴思想的流变

(一)原始佛教五蕴的意义

(二)佛教部派与大乘初期的五蕴意义

1.大乘初期的五蕴意义

2.部派的五蕴意义

(三)大乘后期五蕴的意义

三、佛教“无我”思想的流变

(一)原始佛教的“无我”思想的主要内容

1.“我”由五蕴构成所以“无我”

2.无我的关键是离贪,涅粲是无我圆满的解脱

3.“无我”是教法最高的佛法

4.“无我”不认同再生

5.“无我’’对无智慧的人,保持“噤若寒蝉”或用“以和为贵”来解释

(二)部派时代的无我思想的主要内容

1.“无我”是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却有一个被称为“人”去再生

2.“无我”带上宗教的色彩

(三)大乘唯心”无我”思想(如来藏教)的主要内容

1.不赞同原始“无我”思想

2.提出“如来藏”的新概念

四、原始佛教“无我”思想演变的原因及其意义

(一)演变的原因

1.原始佛教“无我”思想一直被怀疑和提问

2.为了应对婆罗门教的“我”的思想

3.为了与其它教派“有我”思想的沟通、交流

4.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演变的意义

1.无我”思想的演变,丰富了佛教哲学的内容和体系

2.“无我”思想的演变有利于社会、个人的安定和谐与发展

3.佛教“无我”思想的演变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佛教

4.佛教“无我”思想的演变有利于人们真正修行和弘扬佛法

五、佛教无我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社会的和谐、包容需要破除我执

1.“无我”可减少人际的矛盾和冲突

2.“无我”思想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和包容

(二)个人的安乐需要淡化自我

1.“无我”可减少贪念

2.“无我”可化解苦恼

结语

参考文献

声明

展开▼

摘要

趋利避害与自卫求存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慰藉心灵,人类创立了许多以万能的主神为中心的宗教,就如婴儿依赖父母,在宗教里寻求精神寄托。多数宗教的主神都是长存不灭的。唯独佛教是一个特例,佛教是唯一否定不死灵魂的宗教。根据佛教,“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是知见上的执着与实践相应产生了“我”和“我的”的概念。“我”又演化产生出欲望、自私、愤怒、固执、恶毒、骄傲等等。佛教认为“我”是人类矛盾和斗争的源头,为了解决由“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佛教提出了“无我”的思想。无我(anatta)的本质是没有独立存在的“现有”,因此万物都不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实体。那么佛陀依据什么说“无我”?首先,众生只是把自己和自己看到的事物当作“我”,那么这个观察事物的立场是很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所谓的万物的存在与消失只是凭人类的感官判断的。当我们判断事物的状态和存在与否的时候,这个事物本身的状态也在发生改变,正因如此,用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无我,包括其他的感官如耳、鼻、舌、身也一样。佛教认为人是由五个元素构成的,即色(物理)、受、思、行、识(心理),佛教称这五个元素为“五蕴”。如果说五蕴是“自我”,那么人类就理所应当地可以控制它们,控制自我不能生病、不能老、不能死……,但是人类对于“自我”并没有这样的绝对控制权,生老病死并不由人类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佛教说五蕴是“无我”。如果五个元素构成的并不是“自我”,那么五蕴是否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拿莲花的香味做一个比喻,花香不属于莲花的根、茎、叶,但这一切却又全都是属于莲花,缺一不可。简而言之“自我”不是单一存在于某一个部分,它只在五蕴融合时存在。
  通过阅读汉藏佛经和巴利语佛经,我们可以发现,“无我”的思想是原始佛教最重要的教义。简单地说“无我”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质。佛劝诫我们要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保持正念的觉悟,放下心中的一切牵挂,看透万物的本质,了悟“无我”,谈笑风生,看破滚滚红尘中物质、财产、名誉等欲望的羁绊,这是佛教诲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放下人世间的羁绊,以便追求更幸福的人生,解脱苦恼,出家人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粗茶淡饭,坐禅修行,对于物质的需求止步于维持生命活动的所需。因为这样才可以放下人生所有的牵挂和羁绊,如众醉独醒,将一切都看破看空,专心修行,再无牵挂。心静就是解脱,用“无我”化解“我”产生的苦恼,认清世界的本质。五蕴证明万法皆空,所以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我”存在。倘若领悟这些道理,它便是我们脱凡离俗的天梯,让我们走向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正是佛法无涯的奥妙玄秘之处。然而,无我的定义没有停留在原始的佛法里,部派时期,这些理论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大乘佛教的鼎盛期(初期空性和后期唯心即唯识和如来藏)。佛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在滚滚红尘中伴随众生走过了2500余个春秋,渡化了无数苦难众生,佛教的教义伴随着人类发展,无我的的理念也是。“无我”思想虽然随着历史发生了一些演化,但是始终保持着从原始佛教教义中继承来的精神。始终保持着以帮助众生脱离痛苦为最终目的的慈悲理念。因此,为了能阐明“无我”思想的流传以及在各阶段的变化,需要通过佛经来说明每个阶段的概念定义,并用佛经来佐证所提出的观点,而不是单纯地抄录佛经。在介绍佛教“无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明确“无我”思想出现的时间及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原始佛教“无我”思想的本来面目,论证万法因由五蕴构成而“无我”,“无我”思想的流变即是五蕴的流变。然后着重探讨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时期佛教“无我”思想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佛经的分析,论证“无我”思想的流变,并说明佛教“无我”思想演变的原因和价值。
  “无我”的理论不接受断灭论和常见论(永恒)。“无我”不是永恒,也不是断灭,“无我”是中道的。研究“无我”思想有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就是“无我”并不能完全口述或用文字进行准确的表达,只能通过禅定才能真正地体验“无我”。当我们对“无我”具有较明确的意识或是体悟,它会让我们脱离无明,脱离了无明,同时便是脱离了业孽(karma)和烦恼(klesas贪、嗔、痴、慢、疑)。无明是业和烦恼,我们用“无我”的正见可以破除无明的见执,如果没有“无我”的正见,我们就会对这一切产生误解,误解会让人痛苦,这样的误解对“无我”也是一种的毁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