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源DNA导入玉米自交系创造变异及其利用的研究
【6h】

外源DNA导入玉米自交系创造变异及其利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前言

1.玉米研究概况

2、农业分子育种的内容

3、玉米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4、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5、外源DNA导入整体植株技术研究概况

6、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供试材料

1.2材料来源

2.试验方法

2.1处理方法

2.2主要技术路线

2.3田间试验方案

2.4田间观察与室内考种项目

2.5研究方法

2.6计算公式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1.浸种法

1.1外源DNA导入后D0代种子的发芽状况

1.2外源DNA导入后幼苗生长速度

1.3后代植株田间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

1.4 D0(糯×甘300)对生植株的叶片结构分析

1.5 D0代变异植株的同工酶的测定

2.花粉管通道法

2.1D1代的出苗率

2.2D1代产生的变异率

2.3 D1代变异植株的田间农艺性状表现

2.4田间农艺性状变异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数目的观察

3.花粉管通道法与浸种法的比较

第四章讨论

1.用外源DNA处理后的种子出苗结果

2.外源基因的瞬时表达

3.变异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产生变异的原因

4.花粉管通道法的导入时间

5.处理后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统计结果

6.变异材料的丰富性和随机性

7.变异率偏低的原因

8.变异材料的利用

9.今后的工作任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实验采用浸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导入不同玉米自交系,通过对其后代农艺性状观察、染色体数目统计、叶片结构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浸种法;(1)提取黑皮甘蔗、孟加拉超甜玉米自交系以及糯玉米12-9-10自交系的总DNA,分别以三种浓度300 μ g/ml、500 μ g/ml、700 μ g/ml导入不同玉米自交系,获得最佳导入浓度为300 μ g/ml.(2)该变异株收种种植后,D<,1>代只出现一株矮杆、早熟、叶色浓绿、非对生的变异株D<,1(糯×甘300)>,D<,2>代则出现分离,得到非对生植株与对生植株的比例为112:53.(3)变异株D<,0(糯×孟甜300)>-2和D<,0(糯×孟甜500)>收种植株后,D<,1>代分别又出现了2株变异株和1株变异株.(4)组合超甜玉米5-48×糯玉米12-9-10(DNA),DNA浓度为300 μ g/ml的处理在D<,0>代获得一株变异株D<,0(甜×糯300)>.2、花粉管通道法;3、相同组合糯12-9-10×孟甜(DNA),相同的DNA导入浓度500 μg/ml,采用花粉管通道法的D<,1>代变异率1.22%高于采用浸种法的D<,1>代变异率0.59%.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