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Ⅰ类新城疫病毒NP和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NDV08-004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
【6h】

Ⅰ类新城疫病毒NP和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NDV08-004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2008~2010年分离到的60株Ⅰ类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NP和P蛋白基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基本掌握了我国目前Ⅰ类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特征。通过构建Ⅰ类新城疫病毒代表株NDV08-004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并成功拯救出重组病毒,为Ⅰ类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机理和相关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1.Ⅰ类新城疫病毒NP基因分子特征的研究
   本研究对2008~2010年分离到的60株Ⅰ类新城疫病毒的NP基因进行了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Ⅰ类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完整NP基因的长度均为1746bp,编码区长度为1470nt,可编码489个氨基酸。通过多序列比对,发现Ⅰ类NDV在NP蛋白基因上的特征性位点,如:D460E和S468T。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Ⅰ类与Ⅱ类NDV的NP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在88.0%~92.7%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在75.2%~79.5%之间。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60株Ⅰ类NDV分离株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亚型,两个亚型之间NP蛋白氨基酸差异在2.7%~4.1%之间,核苷酸差异在4.6%~7.9%之间。
   2Ⅰ类新城疫病毒P基因分子特征的研究
   通过对60株Ⅰ类NDV分离株P基因的扩增和分子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分离株P基因长度均为1463bp,编码区长度为1200nt,可编码399个氨基酸。通过多序列比对,发现Ⅰ类NDV在P蛋白基因上的特征性位点,如:E64D、G67D、N75Q、N81Q、E106D、F187Y、I245V、K304R、A311S、D340E、I354V、S374A。与Ⅱ类NDV相比,所有Ⅰ类NDV均在P基因的编码区插入12nt。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Ⅰ类毒株与Ⅱ类毒株P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在64.5%~72.8%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在66.3%~72.2%之间。遗传进化分析表明60株Ⅰ类NDV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亚型,两个亚型之间P蛋白氨基酸的差异在5.7%~9.7%之间,核苷酸差异在5.5%~7.8%之间。
   3.Ⅰ类新城疫病毒拯救体系的建立
   3.1全长cDNA克隆以及辅助质粒pCI-L的构建
   通过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将NDV08-004的基因组分为的7个不同的片段分别克隆至pGEM-Teasy载体,然后利用相应的单酶切位点将7个片段依次亚克隆到LT-pOLTV5转录载体中,成功构建了含NDV08-004全基因组cDNA的转录载体NDV08-004-po,其中7022位C-T的突变可作为拯救病毒的“分子标签”。采用同样的单酶切位点构建了表达L蛋白基因的辅助质粒pCI-L。
   3.2NDV08-004的拯救
   采用构建的三个辅助质粒(pCI-NP、pCI-P和pCI-L)与基因组NDV08-004-po按照一定比例共转染BSRT7/5细胞,通过将转染细胞及其上清接种SPF鸡胚,结果成功拯救出了具有血凝性的r-NDV08-004,初代血凝价为21og2,传代后血凝价达到71og2以上。通过对分子标签的测序验证证明了病毒的拯救。NDV08-004株的成功拯救为开展Ⅰ类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