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胜利》对帝国罗曼司的颠覆
【6h】

论《胜利》对帝国罗曼司的颠覆

代理获取

摘要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胜利》自1915年出版以来,引起了F.R.Leavis,ArnoldDavidson和DavidLodge等外国评论家的注意。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胜利》列为“经典之作”和“直面生活缺憾和无奈的”的伟大作品。但到目前为止,相对于人们对康拉德其它小说的研究而言,专门针对《胜利》这部小说的研究还是很有限的。国外对《胜利》的研究不仅数量偏少,在内容方面也仅仅集中在对这部小说的:1.情景布局与氛围烘托,例如RobertHampson对《胜利》情节背景描写的分析以及与HenryJames小说情景布局的对比,GeraldGould对《胜利》烘托恐怖气氛的手法和情节刻画精细的肯定;2.道德矛盾与伦理研究,如GeorgeA.Panichas对小说《胜利》中男主人公海斯特内在道德的挣扎与矛盾做出的分析,SureshRaval对主人公的怀疑论与经验矛盾引起的道德困惑进行的论述,以及LindaDryden对康拉德小说中隐含的同性恋主题进行的探讨;3.文本比较,如DavidLodge对《胜利》与《暴风雨》的平行与相似性做出的比较以及FrederickR.Karl对《胜利》的版本与形式演化做出的比较;4.电影版本处理手法,如RichardJ.Hand对1919年电影版《胜利》的处理手法做出的述评;5.意识形态综述,如TerryCollins对《胜利》隐含的意识形态的批评;6.康拉德创作的外部影响,如JanVerleunandJettydeVries对康拉德父亲和舅父对康拉德小说写作的美学和心理影响等这些有限的方面。这些论述大多零散且不够全面,以至于人们对《胜利》以及相应的评论关注程度不高。这种对康拉德重要作品《胜利》的忽视现象,在中国表现就更为明显。在国内的研究大多走国外的路线,把注意力集中在康拉德的几本小说,如《黑暗的心脏》、《吉姆爷》、《“水仙号”上的黑水手》这几部小说上,而对《胜利》的研究几乎为零。
   鉴于《胜利》的艺术价值以及这部小说的批评现状,本文的作者认为有必要做出一定的研究以促进对这部小说做出再认识。目前尽管有学者从颠覆与解构的角度对康拉德的小说进行整体研究,但在国内外对小说《胜利》中整体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尚未有发端之作。基于这种现状,并结合本人手中可掌握的资料,这篇论文的作者决定从《胜利》中的男性形象的分析入手,结合解构、异化以及后殖民批评中的一定视角,展开对《胜利》中男性人物形象与帝国罗曼司中男性人物形象及写作形态的比较研究,并做出如下结论:小说《胜利》呈现了对帝国罗曼司以及其背后隐含的霸权话语的颠覆特性。
   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本文的论述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这部小说的起因以及背景,提出了研究中的焦点,指明了使用的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与价值。从第二部分开始,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对康拉德小说的整体研究做出了综合介绍之后,对国外针对《胜利》的批评研究做出了分析与述评。第三章对论文中会使用到的术语以及批评视角做处了阐释和说明。这些术语和理论视角主要包括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霸权话语以及全知视角。第四章一方面指出帝国罗曼司中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殖民英雄形象,殖民英雄形象的脸谱化建构方式以及其背后体现出的殖民与霸权话语意识。另一方面对《胜利》中丰富、复杂化男性人物形象的建构方式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以试图证明这些方式很好的支持了《胜利》中的反英雄形象。第五章重点分析了《胜利》中白人男性形象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及这些形象与殖民英雄形象的反差对比。第六章指出通过反英雄形象刻画形成的作品主题以及这些反英雄形象的建构方式,小说《胜利》巩固与强化了颠覆的事实,并指出《胜利》中的人物形象对当时以及当代人的作用与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