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和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及数量遗传研究
【6h】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和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及数量遗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青枯病和黄萎病的病原菌

1.2 茄子青枯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植株症状

1.3 青枯病和黄萎病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1.4 作物对青枯病和黄萎病的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1.5 作物对青枯病和黄萎病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1.6 茄子青枯病和黄萎病研究进展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的抗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病原菌培养基配方

2.1.2 砧木种质资源

2.2 试验方法

2.2.1 青枯菌的分离与保存

2.2.2 青枯菌的致病性检验

2.2.3 育苗

2.2.4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苗期青枯病室内接种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枯菌的分离

2.3.2 青枯菌的致病性接种检验结果

2.3.3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的抗性表型

3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病原菌培养基的制作

3.2 试验方法

3.2.1 病原菌的分离保存

3.2.2 两个菌株分别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的产孢观察

3.2.3 分生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3.2.4 致病性检验(常规接种检验)

3.2.5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苗期黄萎病室内接种鉴定

3.2.6 病级的划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茄子黄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保存

3.3.2 两个菌株分别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的产孢情况

3.3.3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验结果

3.3.4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黄萎病的抗性表型

4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后代对青枯病和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及数量遗传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抗性的数量遗传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A1和Rf家系的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

4.3.2 不同杂交组合F1代对青枯病的抗性分析

4.3.3 青枯病抗性总体配合力分析

4.3.4 不同家系对青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

4.4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黄萎病抗性的数量遗传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A2和Rf家系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4.4.2 不同杂交组合F1代对黄萎病的抗性分析

4.4.3 黄萎病抗性总体配合力分析

4.4.4 不同家系对黄萎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

4.5 茄子砧木种质资源A1、A2、J61、J62对青枯病和黄萎病的抗性相关性分析

4.6 杂种优势分析

4.6.1 青枯病的抗性杂种优势分析

4.6.2 黄萎病的抗性杂种优势分析

5 讨论

6 全文总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对10份茄子野生种和4份近缘栽培种共14份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分别进行青枯病和黄萎病抗性评价研究,明确了各种质资源的抗性水平,表明参试的砧木种质在研究青枯病和黄萎病的抗性遗传中有重要利用价值。选用不同抗性水平的种质分别构建F1、F2、B1C1P1、B1C1P2世代群体进行抗性的数量遗传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抗性水平种质间相互杂交F1代的病情指数,分析了抗性的遗传相关性和杂种优势。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不同抗性表型的砧木种质资源作为抗病育种材料提供依据,为选育对青枯病和黄萎病同时具有抗性的杂种砧木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鉴定出对青枯病表现免疫水平的种质5份,编号为B、D、J7、X7、W7;C、J4、J5等3份种质表现高抗水平;A1和J62表现抗性水平;J61表现中抗水平;A2表现感病;E和F表现高感。
   2.鉴定出J7、X7、W7等3份种质对黄萎病具有免疫水平;A2、E、F、J4、J5等5份种质表现高抗水平;J62表现抗性水平;A1和D表现中抗水平;B和J61表现感病;C表现高感。
   3.对青枯病和黄萎病同时具有中抗及以上水平的种质有8份,分别为A1、D、J4、J5、J62、J7、X7、W7,其中J7、X7、W7对两种病害同时表现免疫水平;对青枯病具有一定抗性水平而对黄萎病表现感病的种质有3份,分别为B、C、J61;对黄萎病表现高抗而对青枯病表现感病的种质有3份,分别是A2、E、F;参试的14份种质中未发现对两种病害同时表现为感病的种质。
   4.利用对青枯病具有抗病水平的近缘栽培种A1与高感栽培品种Rf交配的家系世代进行茄子抗青枯病的数量遗传研究,结果表明青枯病抗性遗传为不完全显性,同时受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以及反交效应的影响,其中加性效应为主要作用,遗传基因至少为2个,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5.利用对黄萎病具有高抗水平的近缘栽培种A2与高感栽培品种Rf交配的家系世代进行黄萎病抗性数量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对黄萎病的抗性由1~2个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的遗传模型。
   6.通过分析不同家系对青枯病和黄萎病抗性的遗传意义和利用价值,结果显示种质A1和A2对青枯病的抗性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而J61和J62对青枯病的抗性仅受非加性效应影响。J62对黄萎病的抗性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A1对黄萎病的抗性则不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A2对黄萎病的抗性只受非加性效应影响;J61对黄萎病的抗性只受加性效应影响。说明参试的4份砧木种质对两种病害的抗性表型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稳定性不高。
   7.分析不同抗性水平的4份近缘栽培种及高感栽培品种Rf相互正反交的F1抗性表型,结果显示对青枯病表现抗病水平有2个组合、表现中抗水平有6个组合,对黄萎病表现抗病水平有3个组合、表现中抗水平有1个组合,其余8个组合对两种病害都表现感病或高感水平。说明茄子对两种病害抗性的基因遗传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青枯病的抗性表达可能会抑制对黄萎病的抗性表达。
   8.抗性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A1、A2作母本的部分F1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为负向超中亲优势,对黄萎病的抗性均未表现杂种优势。J61、J62、Rf作母本的F1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杂种优势的组合有J61×A2、RfA2,对黄萎病的抗性表现杂种优势的组合有5个,分别是Rf×A1、J61×Rf、J62×Rf、Rf×J61、Rf×J62。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