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被”字结构的共时特征及历时发展研究
【6h】

新“被”字结构的共时特征及历时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0.1 选题缘由

0.2 相关术语的界定

0.3 研究综述

0.3.1 被动式研究综述

0.3.2 新“被”字结构研究综述

0.4 研究意义

0.4.1 理论意义

0.4.2 实践意义

0.5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新“被”字结构的主要类型

1.1 被+动词性成分

1.1.1 被+不及物动词及短语

1.1.2 被+及物动词及短语

1.2 被+名词性成分

1.3 被+形容词性成分

1.4 被+区别词性成分

1.5 被+兼类词性成分

1.6 特殊类型

1.6.1 被+数量词性成分

1.6.2 被+字母词性成分

1.6.3 被+象声词性成分

第二章 新“被”字结构与语义三角

2.1.2 新“被”字结构语义是否完整

2.1.3 语义三角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2.2 新“被”字结构语义三角模型

2.2.1 直接省略型

2.2.2 替代省略型

2.3 几种“被”字结构的辨析

2.3.1 同形“被”字结构

2.3.2 过渡型“被”字结构

第三章 新“被”字结构的语义及语用功能

3.1 被动

3.2 否定

第四章 “被”字结构的演化发展研究

4.1 “被’’字结构的演化轨迹

4.1.2 新“被”字结构的演化性质

4.2 组合成分发展

4.2.1 主语生命度的变化

4.2.2 “被”之后的成分变化

4.3 语义的发展

4.3.1 语义焦点

4.3.2 语义色彩

4.4 语用的发展

4.4.1 “量的准则”的考查

4.4.2 “方式准则”的考查

4.4.3 话语信息量和幽默程度的考查

4.5 发展原因

4.5.1 词类界限不明

4.5.2 表达的需要

4.5.3 语言经济性的影响

4.5.4 网络媒体的辅助

第五章 新“被”字结构生命力问题研究

5.1 使用频数及比例统计

5.2 分析与总结

5.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新“被”字结构是较于传统的“被”字结构而言的。本文通过参阅有关文献及检索相关资料,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对新“被”字结构的类型、语义、语用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并做好与传统“被”字结构的对比工作。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共时方面:在结构类型上,新“被”字结构(“被+X”)中的“X”除了动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以及兼类词性成分,还存在着较多的区别词性成分。还有其他特殊类型,如数量词性成分、字母词性成分,甚至象声词性成分。从认知角度出发,新“被”字结构缺少重要的语义第三角——“处置性及物动词”。本文的语义三角是指组成传统“被”字结构的“被”“处置性及物动词”“X”三要素,其中在传统“被”字结构中,“处置性及物动词”是与“被”同等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X”则是可选择的。而经过研究发现,新“被”字结构中“处置性及物动词”被隐去,以“被+X”形式呈现,但“处置性及物动词”在理解认知上仍非常重要。重要的语义第三角的有无可视为传统“被”字结构和新“被”字结构的根本区别。新“被”字结构语义三角观点,可以辅助辨别同形“被”字结构,以及正由新“被”字结构向传统“被”字结构转移的过渡型“被”字结构。语义和语用功能上,新“被”字结构依旧起被动功能,但很大部分新“被”字结构还同时具有否定功能。
  二、历时方面:为新“被”字结构的演变性质定性。我们认为:新“被”字结构是传统“被”字结构偏离分化、共生发展的结果,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被”字结构一路走来,在组合成分、语义、语用方面都不断呈现出新变化、新发展。而这些新变化、新发展是使用者心理、语言特性、传播载体等内外因相加造成的。最后,针对前辈研究中“新‘被’字结构的生命力还应拭目以待”这一问题,做出阶段性总结:新“被”字结构从2009年起开始流行,2011年到达巅峰,后逐渐回落,趋于稳定,截止至2016年底,新“被”字结构依然存在,并未消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