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30年来北部湾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演变及影响因素
【6h】

近30年来北部湾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演变及影响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珊瑚礁生物群落概述

1.1.1 石珊瑚的生物学特征

1.1.2 珊瑚礁的形成与分布

1.1.3 珊瑚礁生物组成

1.1.4 珊瑚礁的重要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际珊瑚礁研究进展

1.2.2 我国珊瑚礁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2.2 生态环境条件

2.3 海洋生物群落特征

2.4 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

3.1 野外生态调查

3.2 实验分析

3.2.1 资料整理

3.2.2 数据分析

3.3 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 北部湾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特征分析

4.1 造礁石珊瑚种类组成与优势类群

4.2 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

4.3 造礁石珊瑚多样性指数

4.4 澄黄滨珊瑚年龄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1 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变化趋势

5.2 造礁石珊瑚多样性变化情况

5.3 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变化趋势

5.4 本章小结

6.1 自然环境因子对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影响

6.2 人类活动对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涠洲岛珊瑚礁位于南海北部的相对高纬度区域,处于珊瑚礁分布的北缘,该海域自然环境条件适合珊瑚生长发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活动影响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干扰日渐显著,该礁区表现出衰退的迹象。但目前关于涠洲岛珊瑚礁的长期监测和群落演变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根据2015年对涠洲岛珊瑚礁进行详细的野外生态调查,通过潜水观测、样条拍摄、样方照相、澄黄滨珊瑚骨骼的测量等获得涠洲岛石珊瑚的群落现状,结合关于该珊瑚礁区的历史研究资料,从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变化、多样性变化、群落结构变化等方面定量分析近30年来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的演变动态,判断石珊瑚群落的变化趋势,并对导致涠洲岛石珊瑚群落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
  (1)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现有11科22属41种,优势种澄黄滨珊瑚和海孔角蜂巢珊瑚的重要值百分比分别是29.45%、12.06%。2015年该珊瑚礁区平均活珊瑚覆盖率为6.02%,浅水区域(深度1m~3m)活珊瑚覆盖率仅为1.67%,深水海区(深度3m~10m)活珊瑚覆盖率较高为10.37%。优势种澄黄滨珊瑚的平均年龄为21.44年,其中84.34%的澄黄滨珊瑚年龄低于30年。大量幼年澄黄滨珊瑚的补充表明全球变暖为处于相对高纬度的涠洲岛珊瑚礁带来一定的益处。
  (2)近30年来涠洲岛石珊瑚群落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平均活珊瑚覆盖率由1984年的50%下降到2015年的6%。1960s调查中的8个珊瑚种(占原有种类的29%)在2000-2015的研究中未记录,1980s调查中出现的4个珊瑚种(占原有种类的13%)在2000-2015的研究中缺失。优势种由现在抗干扰性强、生长率慢的块状滨珊瑚和角蜂巢珊瑚替代原来高复杂性、生长率快的珊瑚组合,包括枝状鹿角珊瑚、蔷薇珊瑚,叶片状牡丹珊瑚和块状蜂巢珊瑚、菊花珊瑚、扁脑珊瑚。1984年枝状鹿角珊瑚茂盛生长,部分区域覆盖率高达90%,但2015年在此区域几乎消失。石珊瑚群落结构的变化说明涠洲岛珊瑚生长的不利环境使群落中的敏感种(例如:鹿角珊瑚)退出优势类群之中,而团块状造礁石珊瑚由于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始终占据优势。
  (3)随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高强度且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破坏了涠洲岛珊瑚礁区的生长环境,极有可能是导致近30年来涠洲岛石珊瑚群落衰退的主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