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6h】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扶贫开发

(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第一章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背景和思想资源

一、形成背景

(一)社会条件:贫困历史状况、制度前提、物质基础

(二)时代际遇: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全球减贫事业的推进

(三)现实要求: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思想资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实践经验: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探索

(三)国际借鉴:国外反贫困理论与国际扶贫理念

第二章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发展历程

(一)扶贫目标: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二)扶贫主体:单纯政府部门

(三)扶贫对象范围:普惠农村

(四)扶贫方式: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初步形成(1986—2000)

(一)扶贫目标:基本解决温饱

(二)扶贫主体:发挥国内力量、争取国际合作

(三)扶贫对象范围:县级瞄准与特殊群体瞄准

(四)扶贫方式:开发式扶贫

三、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纵深发展(2001—2010)

(一)扶贫目标:巩固温饱成果

(二)扶贫主体:加强外部力量、提高自身能力

(三)扶贫对象范围:村级瞄准

(四)扶贫方式: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相结合

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进一步拓展(2011至今)

(一)扶贫目标: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二)扶贫主体:“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三)扶贫对象范围:全方位、多层次瞄准

(四)扶贫方式: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

第三章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发挥中国特色,始终坚持扶贫根本原则

(二)立足贫困状况,适时调整扶贫目标、贫困标准与瞄准对象

(三)厘清扶贫思路,不断改进扶贫战略

(四)结合时代发展,探索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与模式

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贫困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发展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受到贫困问题的严重困扰。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接力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回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演进经验,既是深刻认识和阐扬“中国减贫经验”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贫困历史状况、制度前提、物质基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全球减贫事业的推进;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背景。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借鉴了国外反贫困理论与国际扶贫理念和经验、吸收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反贫困的实践经验,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思想资源。由此,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生发机理得到完成。
  论文以专项扶贫开发的提出、扶贫机构的设立、纲要性扶贫文件颁布的时间点为依据,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划分为开创探索(1978-1985)、基本形成(1986-2000)、纵深发展(2001-2010)和进一步拓展(2011至今)四个阶段,并着重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扶贫目标、扶贫主体、扶贫客体、扶贫方式。
  在系统梳理后,分析总结出两大重要结论。一是分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发挥中国特色,始终坚持扶贫根本原则;立足贫困状况,适时调整扶贫目标、贫困标准与瞄准对象;厘清扶贫思路,不断改进扶贫战略;结合时代发展,探索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与模式。二是总结认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