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研究
【6h】

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装备制造业

1.3.2 网络与企业网络

1.3.3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发展

1.3.4 产业集群之间的跨国合作网络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视角

1.4.2 国内视角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形成的背景

2.1.1 技术进步

2.1.2 贸易自由化措施

2.1.3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2 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形成动因

2.2.1 集群风险和衰退的内部锁定

2.2.2 集群升级悖论的外部锁定

2.3 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

2.3.1 跨国合作网络的总体结构特征

2.3.2 跨国合作网络的个体结构特征

2.3.3 跨国合作网络的关系特征

2.4 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运行机制

2.4.1 跨国合作网络的总体运行机制

2.4.2 跨国合作网络的技术扩散运行机制

2.4.3 跨国合作网络的知识流动运行机制

2.4.4 其它形式的运行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识别与分析

3.1 广西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

3.1.1 整体发展现状

3.1.2 基于区位商法广西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研究

3.2 广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识别研究

3.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3.2.2 广西14个地级市产业集群识别的结果

3.3 越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3.4 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识别研究

3.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4.2 越南装备制造业集聚度演变实证分析

3.4.3 基于主成份分析的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识别结果

3.5 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对比及合作基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内外锁定及网络形成关系的实证

4.1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4.1.1 研究假设

4.1.2 集群内外锁定与跨国合作网络形成关系模型的建立

4.1.3 相关指标的建立及度量

4.2 数据收集、问卷设计及分析

4.2.1 数据收集

4.2.2 问卷设计及样本统计

4.2.3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 中介变量和回归分析

4.4 实证研究

4.4.1 集群的内部锁定与跨国合作网络形成的关系

4.4.2 集群的外部锁定与跨国合作网络形成的关系

4.4.3 集群的内外锁定与跨国合作网络形成的关系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与整体发展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跨国合作网络结构及整体集群发展模型的建立

5.1.3 相关指标的建立及度量

5.2 数据统计及分析

5.3 中介变量和回归分析

5.4 跨国合作网络结构与整体集群发展关系实证

5.4.1 网络的个体特征与整体集群发展的关系

5.4.2 网络的关系特征与整体集群发展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演化的仿真模拟

6.1 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之间的多重网络结构

6.2 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演化的约束条件

6.2.1 集群之间跨国垂直联结网络演进的约束模型

6.2.2 集群之间跨国水平联结网络演进的博弈模型

6.3 仿真建模

6.3.1 演化原则

6.3.2 MATLAB模型构建

6.3.3 仿真结果分析

6.4 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测度

6.4.1 网络紧密程度

6.4.2 网络中心势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2.1 企业方面

7.2.2 政府机构方面

7.2.3 金融机构方面

7.2.4 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方面

7.2.5 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

7.3 研究创新与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配置、重构,提升了外贸、制造、外包、投资等行业的全球化水平,让当今全球经济发展日趋呈现出“产业集聚和全球分布”的特色。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构想,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共鸣。广西属于“一带一路”战略陆路与海路通道的连接带及交汇处,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参与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越南作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与广西因为地域、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两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悠久。
  然而,作为处在市场机制及经济体制发展初期的地区或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较为缓慢,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下,这些产业集群亟需积极的嵌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才可以更好的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防止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或被区域锁定。因此,如何构建出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相关理论,解释当前不同区域和国家间产业集群之间相互作用及共同发展的现象;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网络结构与各个机制之间是怎么作用的;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是如何动态发展演变的,如何根据各个动态过程制定产业政策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国内外产业经济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基于此,本文借鉴国际上前沿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以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对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理论机理、形成动因、发展运行机制、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
  一、从形成背景、动因、结构特征及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理论研究框架
  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都难以避免集群本身因为“地理”特点引起的锁定效应,以及相伴而来的风险和衰退。此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集群内部存在的知识“缺口”等“结构洞”是产业集群之间产生跨国合作网络的主要动因。产业集群之间的跨国合作网络主要由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要素构成,其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分为整体特征、个体特征和关系特征等,同时,知识创新和技术扩散,是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主要运行机制。
  二、通过LQ系数、EG指数结合普查数据、投入产出表对广西与越南的装备制造业集群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及越南进行集群识别可以得出,目前广西已经形成了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为中心的15个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要以汽车制造业集群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群为主。与之相比,越南已经形成了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汽车制造业也初现了集群的端倪,集聚水平逐年加深。此外,经由对比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可知,双方装备制造业集群合作前景广阔,由于广西与越南因为地理位置临近、双方合作历史悠久,且凭借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发展的契机,双方集群存在坚实的合作基础。
  三、基于集群内外锁定及网络形成关系模型,分析了产业集群跨国合作网络的形成动因及发展机制
  主要是对广西与越南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合作网络的形成机制做实证研究。通过构建的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形成动因的模型,分析集群的内部锁定和集群的外部锁定对集群跨国合作网络的个体特征和关系特征的影响,进而得出由于集群内外锁定构建的跨国合作网络,有力的推进了整体集群的发展。同时,相对于集群的内部锁定来说,集群的外部锁定更显著的影响广西和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之间的跨国合作网络。此外,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得出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间合作网络个体特征可以促进集群间的技术扩散及知识流动,从而推动整体集群的发展。从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关系特征来看,资源共享对技术扩散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均显著正相关。
  四、通过构建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垂直-水平-层级多重网络演变发展模型,利用MATLAB进行计算机编程仿真模拟,分析跨国合作网络动态演变过程及各阶段的政策含义
  通过MATLAB进行编程仿真模拟,得出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在演进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水平联结、垂直联结及层级联结三个演变阶段。垂直联结最初作为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分工的一种原始“稳态”,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生了水平关系的耦合,两者的关系继续耦合,错综复杂地形成层级结构的“稳态”。也即是发展到成熟阶段,集群之间网络内部不具有中心程度过高的企业,集聚系数较为均衡,这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由于中心节点离开集群网络而引起整体竞争力的大幅度降低,提升了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鲁棒性。
  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广西与越南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研究产业集群的跨国合作网络形成及发展问题。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讨全球生产网络及“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集群外部网络的形成及变化机理,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产业集群跨区域合作理论做了贡献,并有助于相关政府部门确切把握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各个发展阶段状况,根据具体阶段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提供参考;同时,利用MATLAB对产业集群之间跨国合作网络的仿真模拟,提出相应的演变模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产业集群数据方面难以获取的限制,为日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