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产儿部分凝血检测指标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6h】

早产儿部分凝血检测指标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1.分析不同日龄、不同胎龄正常早产儿凝血指标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制定早产儿凝血指标正常值提供一血清学参考依据。 2.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早产儿凝血指标的影响。 3.了解早产儿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指标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院新生儿科2004年10月~2006年2月住院的385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足月儿173例,早产儿212例。 2.研究方法 检测385名新生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计数;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如胎龄、体重、母婴病理情况、家族史、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情况)。采血时间在新生儿出生第1天,3~7天,≥10天。 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区间(Q25,Q75)表示。分类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分析结果表明:有缺氧的足月儿生后1周内D-dimer水平均高于无缺氧足月儿(P<0.05),尤以生后24h内明显(P<0.01),因此将有缺氧的103例定为异常足月儿组,剩下的70例定为正常足月儿对照组。无合并症早产儿与有其他非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早产儿凝血指标的比较结果显示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将两者合并分析,定为正常早产儿对照组。 2.对不同胎龄、日龄正常新生儿凝血指标的分析表明: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生后1周内APTT、Fg、TT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无差异;10天后Fg、TT仍有统计学差异。早产儿生后24h内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与3-7d比较);3-7d与10d后比较仅APTT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差异无意义。 3.统计分析显示:分别具有SGA、硬肿症、缺氧、感染、VLBW这5类影响因素中单项因素的异常早产儿与正常早产儿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将该5类影响因素按赋分法分组后做得分与凝血指标的相关分析可知,PT、INR、APTT与得分成正相关,Fg与得分成负相关,而TT、D-dimer与得分无相关。 4.本资料中有7例发生DIC,其中6例有出血表现。与接受抗凝治疗无DIC组比较,凝血指标Fg、D-dimer阳性检出率(约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阳性检出率(>70%)均有统计学差异。接受抗凝治疗无DIC早产儿与正常早产儿凝血指标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早产儿出生后凝血指标随胎龄、日龄的增加不断接近足月儿,可能说明早产儿出生后凝血系统有一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但凝血因子的发育仍是不均衡的。 2.早产儿出生后机体的纤溶系统可能处于未激活状态,和凝血系统在较低水平上维持相对平衡。 3.在轻度病理情况下,血浆D-dimer含量可能较凝血筛查试验更早反映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但尚不能作为DIC的敏感诊断指标。 4.对于胎龄越小、影响因素越多的早产儿,当凝血指标有异常时可以不等出现DIC临床表现即考虑给予补充凝血因子和/或小剂量肝素等治疗,可能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