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ufschmidt电刺激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研究
【6h】

Hufschmidt电刺激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脑瘫类型,患儿由于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肌肉经常处于共同收缩状态以及各种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因而阻碍了有效运动的发生,使随意运动迟滞、笨拙、甚至丧失。痉挛模式的长期存在导致肌力不平衡、肌腱缩短、关节挛缩、骨骼畸形、关节半脱位甚至全脱位。动态的畸形、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在日常生活活动时加重,严重影响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 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目的是抑制痉挛肌群、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肌力恢复、提供辅助性支持,使运动发育得以改善并正常化。脑瘫儿童痉挛的物理治疗包括神经发育技术、手法牵伸、肌力训练、电刺激治疗等,目前仍无研究表明某一项治疗优于其他治疗,大部分患儿需采用综合物理治疗方法。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较易为儿童患者接受、没有明显副作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近三十年在脑瘫儿童身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采用交叉随机的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分期-干预期(Hufschmidt电刺激)和对照期治疗,从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几个方面比较两个治疗期间脑瘫患儿功能改善的差异,观察Hufschmidt电刺激的临床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从2001年7月到200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型患儿共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5.54岁。 2.交叉随机方案 入选患儿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和常规物理治疗,后6周进行常规物理治疗。B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后6周进行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和常规物理治疗。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加常规物理治疗期间称为干预期,只进行常规物理治疗期间称为对照期。干预期与对照期的变换点称为交叉点。常规的物理治疗包括神经发育技术、痉挛肌群的手法牵伸和功能性闭链的肌力训练。Hufschmidt电刺激用两路电流交替地刺激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两路电流的电脉冲出现的时间相差为1s,脉冲脉宽为0.3ms,频率为0.66的方波群,电流刺激的强度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为准。电刺激选择的肌群为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胭绳肌和股直肌;内收肌和臀肌;根据患儿具体痉挛的肌群选择。每组肌群治疗时间20分钟,每天一次,每周5次,持续6周。 3.临床评定 患儿入选时、交叉点、治疗结束时分别评估GMFM评分、被动关节活动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10米步行时间、Ashworth量表评分各项功能。 4.统计分析 干预期与对照期治疗前后GMFM评分、被动关节活动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10米步行时间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干预期与对照期治疗前后Ashworth量表评分采用非参数配对样本的Wilcoxon检验。 干预期与对照期治疗前后GMFM评分、被动关节活动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10米步行时间的改变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干预期与对照期治疗前后Ashworth量表评分的改变量采用非参数配对样本的Wilcoxon检验。 干预期与对照期的GMFM评分、被动关节活动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10米步行时间的改变量按神经系统缺陷程度分组比较采用析因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以上统计学分析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分析,设p<0.05水平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双侧检验。 结果 1.对照期治疗前后的比较 患儿在对照期治疗后GMFM的B区、C区、D区、E区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区得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胭窝角、踝背屈角、内收肌角的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及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步行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分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干预期治疗前后的比较 患儿在干预期治疗后GMFM的A区、B区、C区、D区、E区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胭窝角、踝背屈角、内收肌角的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及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步行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分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干预期与对照期疗效的比较 患儿在干预期GMFM的C区、D区、E区及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MFM的A区、B区改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胭窝角、内收肌角的改变量明显大于对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背屈角改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及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步行时间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估的肌张力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按神经系统缺陷程度分组比较干预期与对照期疗效 忠儿按神经系统缺陷程度分为轻度和中度两组,比较干预期和治疗期各评分的改变量,显示神经系统缺陷程度对不同期治疗后运动功能、被动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分组进行6周干预期(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加常规物理治疗)和对照期(常规物理治疗)的治疗,两期间脑瘫患儿的功能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干预期脑瘫患儿治疗后功能改善更明显。 2.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在配合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