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获得性近视眼发病危险因素系列研究
【6h】

青少年获得性近视眼发病危险因素系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建立幼年恒河猴视近工作行为训练模型

目的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减低视近工作过程中调节和集合对青少年近视眼发展的作用研究

目的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视眼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成年人的近视眼患病率在美国约为25%,在亚洲地区会更加高,我国是近视眼的高发地区,何明光等[1]2003年对广州荔湾区4364名5-15岁青少年儿童进行屈光以及视功能情况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5岁组的近视眼患病率为3.3%,而15岁组则达到73.1%;5岁组的平均屈光度为+1.25D,而15岁组则为-1.50D;而且在15岁组近视眼人群中,高度近视眼患者占6.6%。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是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致盲眼病的高危因素。在美国,每年用于眼部检查及光学矫正的费用高达25亿~46亿美元[2]。根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0~14岁的人口总数为2.90亿,若以青少年30%的近视发病率计算,有8700万近视人群,假设每人每年更换一副眼镜(成本200元/副),则每年用于光学矫正的费用为174亿元。如果我们能有效阻止近视眼进展,这些费用将大大降低。 目前,近视眼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未完全清楚,所以缺乏有效的近视眼防治手段。视近工作是青少年近视眼中研究最多、较为确切的一种环境影响因素。然而,长时间视近负荷导致近视眼发生的具体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近年来采用形觉剥夺与光学离焦方法建立动物近视眼模型,不能真正模拟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若能建立视近工作近视眼动物模型,以此为研究平台对近视眼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则有可能阐明长时间视近工作导致近视眼发生的具体机制。 目前的研究指出,调节滞后可能与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相关,但是目前主要旨在放松调节的诸多措施忽略了视近过程中集合的作用,若在视近的过程之中放松调节的同时减少集合是否更能有效减缓近视眼的发展呢?尚缺乏客观证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对青少年获得性近视眼发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的“视近工作”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幼年恒河猴进行端坐、注视、学习正确反应、辨别单个E字母方向及辨认E字母方阵中E字母方向的五阶段行为训练,建立幼年恒河猴视近工作行为训练模型;第二部分,观察减低视近工作过程中调节和集合的棱镜组合式透镜对青少年近视眼发展的影响(棱镜组合式透镜相比单光镜,是否更有效控制近视眼发展?棱镜组合式透镜是否安全?适应性如何?棱镜组合式透镜的最佳适应症是什么?)。 第一部分建立幼年恒河猴视近行为训练模型 目的:通过对幼年恒河猴进行端坐、注视、学习正确反应、辨别单个E字母方向及辨认E字母方阵中E字母方向的五阶段行为训练,建立幼年恒河猴视近工作行为训练模型。 方法:选取1岁健康恒河猴2只,通过动物视觉行为训练系统(分辨率1024×768ppi,对比度300:1,空白背景亮度0.5cd/m2,注视视标亮度1.5 cd/m2,图片显示时间3s,按键时间3s)进行端坐、注视、学习正确反应、辨别单个E字母方向及辨认E字母方阵中E字母方向的五阶段行为训练。第4及第5阶段给予各5个月每天4小时视近工作强化训练。应用全事件记录法进行数据收集,同时对视近工作量、操作延时、每日实际使用调节总量等数据进行记录,绘制恒河猴学习曲线。 结果:在12周内我们已成功进行幼年恒河猴端坐、注视、学习正确反应、辨别单个E字母方向及辨认E字母方阵中E字母方向的五阶段行为训练。前3周(第1阶段)恒河猴具有端坐能力,第4周(第2阶段)开始通过观看生活密切相关的影音资料形成注视的习惯。第5-7周开始图片识别训练(第3阶段),本阶段末,猴的正确率维持在80%基本不变,操作延时为1.32±0.82s。第8-9周进行学会E字母的训练(第4阶段),本阶段末,猴的操作正确率达89.21%,操作延时为1.75±0.39s。第10-12周进行辨认E字母的训练(第5阶段),本阶段末,猴的操作正确率达94.50%,操作延时为2.54±0.74s。在视近施加的强化训练过程之中,第4与5阶段的正确率分别为94.50%、94.50%(P<0.01),操作延时分别为2.40±0.10s、2.55±0.03s(P<0.01),每日实际使用调节总量分别为6.01±1.80D、7.58±1.08D(P<0.01). 结论:本实验证明,通过以上五阶段的训练,幼年恒河猴能够从事相对长时间的视近工作,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恒河猴视觉行为训练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持续近距离工作对屈光状态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了研究平台。 第二部分:减低视近工作过程中调节和集合对青少年近视眼发展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能减低视近工作时调节与集合的棱镜组合式透镜对青少年近视眼发展的影响作用,并对其安全性与适应性进行评估。 方法:招募171名7~13岁广州市近视眼儿童(基础等效球镜度数在-0.50D至-3.00D范围内、无近视眼家族史)分为单光镜组89名、棱镜1组(下加+1.5D)40名、棱镜2组(下加+2.0D)42名三组。所有实验对象在配戴前,戴镜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时进行电脑验光、散瞳检影、A超眼轴长度测定及眼位测量。 结果:共有78.4%患者(134名)完成2年随访。单光镜组、棱镜1组及2组患者远隐斜改变量依次为(0.22±1.97)△、(0.29±3.01)△、(0.13±2.16)△(P时间*组别=0.35);近隐斜改变量依次为(-3.46±4.32)△、(-2.10±4.79)△、(-2.90±6.28)△(P时间*组别=0.14)。屈光度增长数值依次为(-1.50±0.67)D、(-1.18±0.60)D、(-1.04±0.66)D(P<0.01),棱镜2组的组别(P<0.01)是具有统计意义的影响因素。眼轴增长值依次为(0.74±0.43)mm、(0.444±0.38)mm、(0.42±0.30)mm(P<0.01),棱镜1组与棱镜2组组别(P<0.05)及年龄(P<0.05)是具有统计意义的影响因素。 结论:与单光镜相比,下加+2.00D的棱镜组合式透镜在控制近视眼患者负球镜增长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与眼轴长度相关,对远近隐斜无明显影响,但患者的依从性较单光镜差。通过减低视近工作过程中调节和集合反应来控制青少年近视眼的进展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 作者

    刘雯;

  •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 学科 眼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智宽;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778.11;
  • 关键词

    近视眼; 棱镜; 临床试验; 发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