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及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结构和微血管影响的研究
【6h】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及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结构和微血管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第1章前言

第2章材料与方法

第3章结果

第4章讨论

第5章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血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因其常见高发、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而被认为是严重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88%脑卒中又为缺血性脑梗死,因此缺血性脑梗死已成为目前脑卒中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脑卒中后,因病灶中央区神经细胞死亡而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目前临床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在综合性多学科的治疗中,早期开展以运动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行为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回归社会。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已经注意到缺血性脑梗死后,机体为了代偿缺血性脑损伤,相应的组织器官常自发地提高氧和能量物质的输送,其中一个潜在的机制就是通过诱导血管形成从而提高局部脑组织的血流循环。Ding等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发现大鼠经平衡木行走、抓绳、爬梯等丰富复杂的康复训练预处理后能减轻脑梗死的体积,并较好地促使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认为这可能与康复训练诱导了新生微血管的形成以及刺激脑组织中某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但目前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梗死边缘区组织学结构改变的基础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探讨。 目的: 以“线栓法”建立的大鼠脑梗死模型为基础,探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通过对大鼠脑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结构的观察及微血管形成的检测,从而阐明其组织学结构改变的基础。 方法: 参照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于造模术后6h以改良的Bederson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选取神经功能评分为1~3分的大鼠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大鼠每天予爬行、抓握、平衡、旋转等运动功能训练,而对照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不予以任何针对性训练。大鼠造模术后第3d,7d,14d,21d,35d予以平衡木试验、网屏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分,随后灌注固定取材,通过普通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形态学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大鼠脑梗死边缘区的微血管进行检测。 结果: 1.脑梗死大鼠经自制滚筒、平衡木、转棒等方法强化训练其抓握、平衡与爬行等能力后,在第7d、14d、21d,35d时康复训练组大鼠的平衡木试验及网屏测试评分分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 2.大鼠于造模术后第7d、14d、21d、35d时,普通光镜观察下,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的形态较对照组正常,分布也较为规则,细胞水肿明显减轻,胞核及尼氏小体深染可见;而透射电子显微电镜的观察也可见: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的核膜较对照组完整、核下凝集的染色质较为稀少,线粒体结构较为清晰,粗面内质网表面核糖体更为丰富。 3.在造模术后各检测时间点,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梗死边缘区CD31阳性标记的微血管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其蛋白水平也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上调表达(P<0.01)。 结论: 1.脑梗死大鼠经过自制滚筒、平衡木、转棒等方法康复训练后,能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2.康复训练可减少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的坏死,保护濒死的神经细胞,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3.大鼠脑梗死后,康复训练可诱导其梗死边缘区微血管的形成,改善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