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淋巴管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6h】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淋巴管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1.2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表现

1.3盆腔淋巴囊肿的诊断

1.4淋巴囊肿的防治

第二章研究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内容及方法

2.3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结果

3.1自身对照组、结扎组和开放组术前情况的比较

3.2自身对照组、结扎组和开放组术中情况的比较

3.3自身对照组、结扎组和开放组术后情况的比较

3.4.淋巴囊肿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讨论

4.1盆腔淋巴管的解剖与淋巴囊肿形成

4.2结扎淋巴管对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的影响

4.3结扎淋巴管对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4.4结扎淋巴管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第五章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六章结论

第七章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主要包括了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方法。虽然对于不同肿瘤类型手术的范围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已经成为了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和手术分期的重要部分。盆腔淋巴囊肿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5%~54%之间。根据其存在的位置、大小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如压迫肠管、输尿管、血管可以引起肠梗阻、肾积水、下肢水肿、静脉血栓形成及合并感染等等。目前国内外对淋巴囊肿的治疗主要有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中药服用配合灌肠、手术治疗等方法,但都不同程度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对盆腔淋巴囊肿的预防更胜于治疗。综合国内外文献,目前用于预防淋巴囊肿的方法,作用相对明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放置引流管:②开放盆腹膜;③使用生物蛋白胶;④网膜成形术;⑤网膜固定术; 有学者亦提出术中结扎下肢淋巴回流的主干,即结扎髂外淋巴组织断端及闭孔窝淋巴组织断端,能减少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其理论依据是结扎淋巴管后阻断下肢淋巴液的回流,使其不在盆腔积聚,从而减少淋巴囊肿的发生。但是结扎淋巴管是否真的能减少淋巴囊肿的发生,结扎后是否会使淋巴液在下肢积聚形成淋巴水肿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增高,国内外文献未见有相关前瞻性随机试验的文章报道。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在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和不结扎盆腔淋巴管断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两种不同术式对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他观察指标和并发症的关系,寻找能更有效预防盆腔淋巴囊肿的手术方式。 [研究方法] 1、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接受由同一医生主刀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排除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低蛋白血症及放疗史,共71例。包括宫颈癌52例、卵巢癌10例、子宫内膜癌6例、阴道癌3例。 2、随机化分组:由SAS 8.0统计软件产生两个随机化分组表。根据第一个随机化分组表与手术先后顺序相对应,结扎患者左侧或者右侧的盆腔淋巴管,先完成自身对照组病例的收集,共31例。根据第二个随机数字表与手术先后顺序相对应,分别结扎或者开放患者两侧的盆腔淋巴管,完成结扎组和开放组病例的收集。共收集结扎组19例,开放组20例。 3、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引流量、拔管时间、首次住院时间、术后7天内的体温等。 4、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和第24周进行体格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盆腔有无淋巴囊肿的形成以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在进行检验之前,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分析。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变量,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各组间淋巴囊肿发生率的差异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s精确检验。淋巴囊肿发生情况与和各项指标变化用logistic相关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各组术前各项指标的比较各组间在病理类型的分布、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重指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术前生化检查指标AST、ALT、TP、ALB、Cr间差别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2.各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各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首次住院时间、术后总引流量、一周内每天引流量和术后一周内每天的体温之间的差别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3.各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的比较自身对照组开放侧术后第1周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第12周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率虽然高于结扎侧,但其差别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24周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率低于结扎侧,但其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开放组术后第1周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第12周、第24周开放组淋巴囊肿形成率虽然高于结扎侧,但其差别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 将结扎组和开放组两侧淋巴管分别与自身对照组的结扎侧和开放侧一起进行综合的统计,结果显示开放侧术后第1周、术后第4周、第12周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4周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但其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各组间淋巴囊肿的大小在各个随访的时段均无统计学意义。 4.各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各组术后伤口感染、会阴水肿、下肢水肿、发热、肠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别不具统计学意义。 5.淋巴囊肿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忽略结扎因素,术后一周淋巴囊肿形成情况与术前、术中各指标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手术时间与淋巴囊肿形成有关。年龄是保护性因素,手术时间是危险因素。 [结论] 1、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在近期能够较有效的防止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2、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并不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首次住院时间。 3、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并不增加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感染、肠梗阻、尿路梗阻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淋巴囊肿绝大部分都是无症状的,且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所以从远期的影响来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可以采用不结扎淋巴管,简化手术步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