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6h】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资料登记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资料与方法

二、临床症状分析

三、伴细菌败血症

四、抗真菌药物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其疗效

五、胸部CT征象

六、预后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从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这与老年人口、艾滋病病人等易感人群增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各种侵入性医疗技术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有密切关系。同时,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病原体的变迁。目前,对侵袭性真菌感染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在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时机上仍存在着争议。血液病患者因疾病本身原因和治疗因素如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加之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对象。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部位有肺部、肝脾、真菌败血症及不明部位。肺部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其真菌感染发生率居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其发生率亦逐年增高,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因此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极为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胸部CT征象、药物治疗效果及其常见副作用、预后,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检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院病人中所有出院诊断符合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病历。IPFI诊断依据2006年中华内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制订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标准与治疗原则(草稿)》。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深部真菌感染为医院内感染。对入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日期、出院诊断等一般资料;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时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否伴败血症;胸部CT征象及治疗前后对比;抗真菌药物疗效及患者预后等。对各药物组的总疗效及各分层诊断组疗效、组间存活率进行比较,行x2分析。 结果: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有70例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主要以院内感染为主,多数在化疗后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咳痰等)为主,除少数患者有胸痛、咯血外。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药物治疗中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卡泊芬净总有效率及分层诊断的有效率、存活率相当。胸部CT征象呈多样性,除新月征、晕轮征及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密影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外,其他影像如实变、结节、胸腔积液、磨玻璃样等不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只能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肺部真菌感染治疗后影像学改善有滞后于临床症状改善的现象。 结论: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尽快完善高分辨胸部CT、病原体等检查,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抗真菌药物中,各类药物总有效率相当,建议根据个体具体情况选择用药。行抗真菌治疗后的疗效观察,应结合临床及胸部CT征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