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黔江地区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地震地质研究
【6h】

重庆黔江地区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地震地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依据

1.2研究区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2.1大地构造分区

2.2区域地层

2.3区域构造格局

2.4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区域地热场特征

第三章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3.1地貌类型和地貌形态反映的第四纪构造活动

3.2第四纪断裂活动

第四章地震活动特征

4.1历史地震及现代地震活动性

4.2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4.3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

第五章小南海地震地质研究

5.1小南海地震概况

5.2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5.3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5.4小南海地震与汶川地震对比分析

5.5讨论

第六章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探讨

6.1区域构造应力场环境分析

6.2根据地质地貌资料推测的构造应力场

6.3根据地壳形变、地应力等资料推测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6.4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

第七章结论与存在问题

7.1结论

7.2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习科研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黔江地区位处渝东南,与长江三峡重庆库区相连,与湖北、湖南、贵州三省接壤,是连接三省与重庆的重要的交通要塞。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发育滑脱构造,隔档式、隔槽式褶皱近平行排列,第四纪活动断裂广泛分布,曾有过中强地震活动。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综合运用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分析、地质统计、岩石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重庆黔江地区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地震地质进行研究。 ⑴作为渝东南断褶隆起区的组成部分,间歇性抬升和断裂活动是黔江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主要方式,第四纪构造运动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特点。第四纪构造运动的主要形迹、水系发展、河流阶地与岩溶地貌的发展,都表现出间歇性抬升和差异断块运动的特征。第四纪活动断裂中最重要的为NNE—NE和NWW—NW向2组。断裂的最新活动不仅切割了晚更新世地层,还控制着现代地震的发生。 ⑵黔江地区的地震活动以中小震为主,偶有强震,中小震在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按NE和NW向断裂带组成的构造格架成带状分布;地震活动南北迁移性;地震分布图像呈现网络性;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等。黔江及邻区有记载的地震在时间上分布特征表现在:地震活动表现为相对集中的两个时段,即第一个时段为1855~1856年,以中强震为主,第二个时段为1989年至今,以中小震为主。 ⑶黔江小南海处在八面山弧形构造带南段渝东南断褶隆起区,是我国第二地貌阶梯和第三地貌阶梯的过渡地带,发育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背景较复杂。小南海1856年61/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带,控震构造为规模较大的NE向断裂带。 ⑷小南海大垮岩、小垮岩崩滑地貌为小南海1856年61/4级地震所致,地震倒石呈NW—SE方向分布。小南海地震等震线形态为一狭长的椭圆形,长轴方向为NNW,与发震断层基本平行。 ⑸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小南海地震极震区与2008年5.12汶川8级地震在地震效应与震害方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为NE向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具逆冲兼右行走滑性质,能量大,影响范围广;小南海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具正断兼平移性质,能量较小,影响范围不大。因小南海地震震源更浅(2~8km)、地表岩性差、岩石抗压强度低、地貌反差大,极震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崩滑和堰塞湖。小南海地震极震区烈度可以定为Ⅸ度;小南海地震表现为NW向发震构造的左旋运动和NE向控震构造的右旋运动的发震机制。 ⑹在印度板块北北东向、菲律宾板块北西向和太平洋板块南西西向挤压共同影响的动力学环境下,黔江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至少经历三次主压应力方向的转变:早期NWW—SEE或NW—SE;中期为NNE—SSW;晚期为NWW—SEE或NW—SE。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